很快,巨大的北方地形沙盘被小心翼翼地抬进了武英殿,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惟妙惟肖。
朱标、朱棣,李祺,还有闻讯主动跟来、一脸好奇与不服的常茂、徐辉祖、刘琏等“太子打架团”核心成员,也气喘吁吁地赶到了。
“儿臣(臣等)参见父皇(陛下)!”众人齐声行礼。
朱元璋目光扫过这群半大小子,尤其在李祺身上停留了一瞬,点点头:
“都起来,站到一边看着!标儿、棣儿、祺儿,你们几个靠前站!”
朱标沉稳,朱棣兴奋,李祺则是一脸的平静。
常茂、徐辉祖等人则是第一次踏入如此核心的军国重地,又是紧张又是激动,大气不敢出。
刘琏站在父亲刘伯温身后,看着那巨大的沙盘和殿内凝重的气氛,眼中尽是凝重与思索。
朱元璋言简意赅地将徐达军报复述一遍,指向沙盘,“王保保小股袭扰,主力不明。
徐达判断其意在决战,但具体如何打,从哪里打?兵部,你们先推演一番!”
兵部尚书和几位将军立刻上前,围绕着沙盘开始激烈讨论。
他们依据常理和经验,判断王保保主力很可能集结于大同正面,意图利用骑兵优势,在开阔地带寻求与明军主力决战。
或者在袭扰的掩护下,分兵一部精锐,绕过雁门险关,从侧翼穿插,攻击大同粮仓。
推演过程严谨,但结果却令人忧心:无论哪种情况,明军都需付出巨大代价,且胜负难料。
大同正面决战,明军步卒为主,虽有新式棉衣保暖,但在平原对抗精锐骑兵,劣势明显;
侧翼穿插防守,则战线拉长,兵力分散,风险极高。
看着沙盘上代表明军的蓝色小旗被代表元军的红色小旗不断挤压,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殿内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朱标眉头紧锁,朱棣急得抓耳挠腮,常茂更是忍不住低声嘟囔:“憋屈!太憋屈了!”
就在兵部推演陷入僵局之际,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皇伯伯,我能试试吗?”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说话的李祺身上。
兵部的几位老将眼中露出明显的不以为然,甚至带着一丝轻视。
朱元璋看着李祺,他大手一挥:“好!祺儿,你来说!大胆说!说错了也没人怪你!”
李祺走到沙盘前,小小的身影几乎被高大的沙盘边缘挡住。
朱棣立刻狗腿地搬来一个锦墩让他站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