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交流了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鸡同鸭讲。
见对方这些问题根本退不了,朱雄英点了点头,话锋一转,漫无目的地继续闲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本王还希望高丽能开放部分港口,允许大明商贾自由贸易,以此促进两国经济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互信。”
这就是他个人比较看重的事情了。
不过,今天压根就没打算谈出什么来,南訚是来以和谈作为缓兵之计的,而朱雄英则是打算通过对方的底线,来窥探一下现在李成桂一方的处境,到底困难到了何种地步。
南訚闻言,眉头微皱,这一要求无疑触及了高丽的经济命脉,要是放在平时,那是根本没得谈的,但眼下是什么局面而且,他刚刚把朱雄英的上个话题给回避了开来,他知道此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将军的提议,下臣将如实禀报王上,尽力促成此事。”
“哈哈,使者倒是费心了。”
面对朱雄英大笑着的阴阳怪气,南訚站在朱雄英面前,心中忐忑不安.要是继续这么聊下去,连缓兵之计都做不到了。
所以,他赶紧抛出了一些新东西。
不过,南訚也深知双方立场观点截然不同,对于高丽来讲所谓的退步,或许这些即将提出的条件对于高傲的大明来说,也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妥协,但为了高丽的存续,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殿下,我国国王出于对两国长久和平的愿望,特提出以下和谈条件,望殿下垂听。其一,鉴于双方目前的军事实力与地理分布,我王愿意割地求和,以某条界河为界,北归高丽,南属大明,双方各自治理,互不干涉哪怕这里还不在明军占领的范围内也可以;其二,高丽希望保留国王现在的地位,但愿意为此付出重大代价,包括支付巨额赔款,以补偿大明因战争所遭受的一切损失;其三,高丽可与大明称爷孙之国,以求上国饶恕。”
说实在的,跟之前那些完全不着调的东西相比,南訚带来的这三个条件,可以说是挺有求和的诚意了。
割地,那就是永久把土地割给大明,这是琢磨着大明从安南划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觉得能靠这个条件贿赂大明。
而赔钱就不用说了,只要能和谈,赔钱算什么百姓刮不出来油水,那就直接把所有的旧贵族都给抄家!只要能让李成桂在高丽的统治继续下去,他什么都愿意做。
至于所谓的“爷孙之国”,就有点搞笑了。
历史上确实有“兄弟之国”、“叔侄之国”之类的。
比如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二年,这份合约正式签定时,辽国君主虽是耶律隆绪但实际上是萧太后执政,所以合约规定真宗以萧太后为叔母,认年纪比自己小的耶律隆绪为义弟,还是基本显示了平等原则,不存在哪一方更吃亏的问题.而宋真宗驾崩后,宋朝报丧的使节来到辽国,辽圣宗耶律隆绪带着他的后宫妃嫔为便宜哥哥举哀,当众痛哭不已,而新即位的宋仁宗赵祯也认耶律隆绪为叔父,十年后辽圣宗驾崩,新帝辽兴宗耶律宗真又以宋仁宗为兄长,再过了二十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继承了驾崩的父皇兴宗之位,认宋仁宗为伯父。
嗯,挺公平的,谁家皇帝年长谁占辈分的便宜,宋朝也没亏。
而到了南宋《绍兴和议》的时候,完颜构向金称臣,自称“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输纳岁贡,至于《隆兴和议》的时候,双方就不是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关系了,改成了规定南宋皇帝对金朝皇帝不再称臣,改称侄皇帝,金宋双方由原来的“君臣之国”改为“叔侄之国”,时年62岁的赵昚要在国书中称呼比自己小41岁,刚刚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