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观音奴:酸了(2 / 7)

皇明圣孙 西湖遇雨 5092 字 4天前

帝国的重心都押在关中,陕北高原仅存的一些树林也被砍伐开拓成了耕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沟壑不断蔓延,由此以前根本没多少裸露黄土的地方,才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长期水土流失的结果,就是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肥力减退,农民越来越穷,农民越穷,又越开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现在跟隋唐时期相比,其实水土流失反而是有改善的,之所以有改善,是因为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之所以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因为宋朝把河套和山西北部都丢了.游牧民族不耕地只放牧,放牧就需要草,黄河“几”字型北部的水土,因此得以恢复的不错。

而到了蒙古人统治时期更是如此,因此现在大明在黄河中上游不仅北方没什么部落在游牧,而且陕北高原的北方以及更北方的河套地区,汉人居民也寥寥无几。

所以,关键的问题其实还是在于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燃料问题,只要让关中和陕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树木当柴火,那么再搞一搞植树造林,中上游的水土是不难恢复的。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关中和陕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树木当柴火?

毕竟百姓也要生活的嘛,没有柴火怎么做饭,怎么取暖?这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而朱雄英也提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煤炭。

陕西和山西,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尚未大规模开采。

煤炭确实不会造成水土流失,但会造成空气污染反正两害相权取其轻吧,现在还污染得起,但重修黄河确实是未来几十年内必须要做的事情,是长期国策。

毕竟如果对于黄河还是摆烂的态度的话,那么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经济,肯定是跟不上的,到时候南北割裂会更加严重。

道理很简单.年年黄河泛滥,搞什么农业或者工业有用?大水一来,什么都白费了。

“希望用煤炭代替木头的办法有效吧。”

在那么一瞬间,朱元璋仿佛已经预见到了黄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的未来景象。

不过,朱元璋不是一个沉浸在未来美好幻想中的乐观主义者,他轻轻将电报置于御案之上,目光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孙成长速度的欣慰。

这些东西,本可以不提的。

毕竟,提出问题,你就得同样提出解决办法。

而这里面的东西,不仅仅是治理黄河的策略,更是朱雄英心系苍生、勇于担当的体现。

这孩子,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正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国之栋梁。

想到此处,朱元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时,马皇后轻步走进殿来,手中端着一盘点心,不算精致,但是她带着宫女们做的。

“陛下,歇歇吧,英儿可有好消息?”她将点心放在桌边,轻声说道。

朱元璋抬头望向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温暖。

“英儿在凤阳和开封都做得很好,你看,这治理黄河的思路,详尽而周密,既有眼前之急,又有长远之计。”

马皇后接过信,仔细阅读起来,脸上渐渐浮现出欣慰之色。“陛下,英儿真是长大了,这信中提到在开封弄得的"以工代赈",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兼顾了民生,实乃一举两得之策。还有他提到的"束水冲沙法",虽不懂水利,但听这名字,便知是个了不起的法子。”

朱元璋点头赞同,说道:“妹子所言极是,英儿不仅继承了咱的坚韧果断,更有他自己的智慧,而且他懂得体恤民情,知道百姓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而在开封,正当朱雄英沉浸在深思之中,一阵急促的马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