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大航海(2 / 6)

皇明圣孙 西湖遇雨 4230 字 3天前

自保,态度多变,是大明需要谨慎应对的对象;三是众多小国或势力,这些势力虽弱,但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一定影响力,是大明需要争取或安抚的力量。

基于这些判断,朱雄英与大明高层制定了详尽的第二次下南洋战略规划。

当先的,自然是大明的拳头。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人都信服的真理,如果有,那就是拳头。

野蛮与武力确实不能做到长久的征服,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武力,那么连征服都做不到。

为了确保淡马锡港的事件不再重演,最要紧的就是加派水师,确保在南洋地区的制海权,通过派遣强大的舰队巡航,展示大明的军事实力,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就是在关键区域,如淡马锡港等地建立坚固的军事堡垒,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确保大明在南洋的利益不受侵犯。

而光展示拳头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要有外交攻势与利益交换。

除了派遣使者宣谕大明天威以外,还得利用大明的经济与技术优势,与各国进行利益交换,比如进行贸易,让他们获取大明的独有商品等等,以换取它们对大明在南洋活动的支持与配合。

而这样就能在贸易过程中,通过设立商馆、开辟航线等方式,加强与南洋地区的贸易往来,同时利用南洋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马尼拉的金矿,占城的木料,爪哇岛的香料等等,来发展大明。

除了军事和外交、经济,剩下的就是文化方面了。

现在绿教还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南洋地区,尚且属于小众,所以大明的文化输出,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再加上南洋确实有数量庞大的汉人.这些汉人并不都是洪武开国的时候润出来的,相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早在唐朝或者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来到南洋了,虽然同文同种,但经历这么多年的演变,跟大明的汉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文化上来讲,都是一家人。

所以,对于南洋的文化输出,重点就是传播儒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符号,增进当地汉人移民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至于鼓励大明移民前往南洋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这些暂时还不考虑,毕竟大明国内的人口虽然二十多年来有爆炸式增长,但总体还是人少地多的状态。

总之,南洋战略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远的布局与持续的经营。

所以按照朱雄英的规划,还是要先在南洋地区建立稳固的据点,主要就是水师的基地,这种基地越多,才能越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

毕竟南洋战略的核心,其实是“海权”,也就是大明控制航道的能力,而航道都是需要补给点的,这些补给点往往都是天然的贸易中心,也是军事基地。

当然,大明国内也得为南洋战略,倾斜更多的资源。

淡马锡港。

经过了战后重建,淡马锡港很快从萧条破败中走了出来,明军在淡马锡港建立了高大的城墙,疏浚了航道,加固了防波堤。

得知明军打败了陈祖义以后,很多商人也陆续来到了这里,消息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整个南洋地区扩散。

因此,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的时候,淡马锡港的人气,已经算是极大恢复了。

港城的小酒馆里,来自白羊王朝的阿拉伯商人,还有帖木儿汗国统治下的波斯商人,南天竺诸邦的天竺人,南洋本地的汉人,都汇聚在这里。

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南洋风情画。

空气中弥漫着香料、汗臭与酒水的混合气息,他们推杯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