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下一个时代的人才(4 / 6)

皇明圣孙 西湖遇雨 4577 字 5天前

纹样为灵感,结合民间流行的元素,创作出了不少新颖别致的纺织品样式,这些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吉祥,反正朱雄英觉得挺不错的,马皇后和朱元璋也很看好。

在朱雄英的精心策划下,纺织厂的建设进展相当顺利。

很快,一座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随着棉纺织品样品的陆续下线,就可以着手推广这些产品了,完全可以利用皇室的影响力,将纺织品销往大明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而纺织厂的建成不仅能推动工业的发展,还能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女工们在纺织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她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而纺织品的普及也能使得百姓的穿衣质量提高,毕竟是“衣食住行”里的第一个嘛。

但是,朱雄英还是遇到了问题。

那就是大纺车。

大明不是没有大纺车,实际上,水转大纺车的性能相当强大,这种大纺车发明于南宋后期,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可以说,水转大纺车是华夏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华夏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但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洪武开国以后,朱元璋下令销毁水转大纺车才过去二十多年,再怎么销毁也是能找到的,毕竟大明这么大呢。

问题就在于,水转大纺车是用来纺麻的,不是用来纺棉的,棉花纤维短,拉力小,水转大纺车根本就不适用于纺棉纱。

没办法,朱雄英只能亲自去纺织厂一趟,看看到底该如何改进大纺车。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京城郊外秦淮河上游新建的纺织厂上,厂区的建筑显得崭新而整洁。

朱雄英带着解缙和夏原吉,以及内廷兵仗局、工部兵器局的一群工匠,走进了这座新建的工厂。

工厂,显得有些过分的空旷。

这也没办法,纺织机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压根还没到工厂招人的阶段,现在招的,都是技术人员。

看着眼前的大家伙。

“这就是我们现在能使用最大的纺车吗?”朱雄英皱着眉头问道。

水转大纺车专供长纤维加拈,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全长约9米,高2.7米左右,它与人力纺车不同,装有锭子32枚,结构比较复杂和庞大,有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等四个部分.据农书记载“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即在临流处安置水激转轮,用水激转轮连轴带动纺车转动进行纺绩,每天可纺麻纱上百斤,功效是脚踏三锭纺车的三十多倍。

因为必须要以水作为动力,而京城周围的主要河流,除了长江,就是秦淮河,所以厂子就必须建到秦淮河旁边了长江的水流速过快,很容易就会把转杆给弄坏了。

但不管怎么说,当看到实物的时候,朱雄英还是觉得,这玩意有些太大了。

长将近10米就不说了,高2.7米是什么概念?这就是二层楼的高度了,人站在

“是的,殿下。”一位技术人员回答道,“这些纺车已经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了,但纺棉花确实不行。”

朱雄英点了点头,要提高纺织厂的效率,改进纺车是关键,水转大纺车本来就是用来纺麻的,用来纺棉确实专业不对口。

但是,水力作为动力,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是没错的。

既然要工业化生产,哪怕不用蒸汽机作动力,也绝对不能再靠人力作为动力了,必须是水力,这个大方向不能动摇。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把水转大纺车进行改造,从用于纺麻,变成纺棉。

他走到一台水转大纺车前,仔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