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 《三国演义》(2 / 3)

nbsp;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是这样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华雄是被孙坚斩杀的。孙坚击败了华雄大军,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孙坚被华雄大军击败。

    《三国演义》这一改,孙坚不免显得委屈。

    当然,《三国演义》虽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总的来说,七分实,三分虚。

    而很多虚构的成分都用在了,体现刘备一方人马的勇猛和智慧上,这主要是因为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就是拥护刘备,反对曹操。

    整部作品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在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贤相形象上,着墨很多。

    而曹操则有些不幸的成为了,蜀汉对立面的形象,曹操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

    曹操和刘备两人之间,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出现这样颇为明显的差距?

    那是因为作者罗贯中当时所处的朝代乃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十分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

    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希望早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因而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并且在作品中竖立了刘备的仁君形象,受百姓爱戴,借此表达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强烈愿望!

    所以,《三国演义》有着颇为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但不管怎样,《三国演义》都是一部恢宏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李凡打印出来的剧本并不长,在“桃园三结义”之后不久就没有了,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看得意犹未尽,都对后面的剧本极为期待。

    不过,尽管心痒难耐,但他们并没有再请李凡拿出后面的剧本,他们不能让李凡一直等着他们看剧本不是。

    史晓风感慨道:“李凡先生亲自创作的剧本,果然非常凡响,依照这样的剧本拍摄出来的电视剧,一定会非常的受欢迎,即便是那些不喜欢历史的观众,也定然会看得津津有味。”

    马舟、井青云等人也同样感慨,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不早,心情极好的王学涛提议可以去吃晚饭了,他做东。

    李凡、史晓风、马舟、井青云等人自然没有异议。

    一行人走出央视大楼,前往京城现在最火的一家酒楼吃饭。

    那家酒楼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