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大禹治水》(2 / 3)

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的东流入海。

    禹通过自己的智慧,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的方法,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另外,禹根据轻重缓急,还定了一个治理水患的先后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相传,在禹治理水患期间,应龙也前来帮忙。

    应龙早年跟随着黄帝东征西战,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

    物华变幻,斗转星移,当大禹肩负起治理水患,拯救苍生的重任时,应龙也前去帮忙,它以尾扫地而疏导洪水,立功甚大。

    禹治水一共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在十三年期间里,禹三过家门而不回。

    其中有一次,当禹经过家门时,听到屋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知道那是妻子为他生下了儿子。

    邻居们都劝禹回家看看妻子和孩子,禹却说治水要抢时间,不能因回家而分心。

    邻居们又说,不回家,那总得给孩子取一个名字吧。

    匆忙间,禹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启”,启,也就是之后夏朝的第二代君主。

    禹用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治服了洪水,往日咆哮的河水,今日驯驯服服地平缓向东流去,归入大海。

    天下百姓再次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禹因为成功治理了水患,而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舜在自己退位时,也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即位后,以阳城为都城,国号为“夏”,是夏朝的第一代天子,也是一位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

    ……

    看完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所有读者们的心里全都感慨不已,怪不得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历史上拥有诺大的名气。

    看大禹治水的过程,对大禹再怎么夸赞,都不为过。

    首先,大禹并没有因为舜,处罚了他的父亲鲧,而对处理水患产生抵触心里,而是毅然担起了治理水患的重任。

    父亲鲧用九年时间,也没能治理好水患,大禹知道治理水患的艰难,但他还是决心要治理好水患,以解天下百姓的无边之苦。

    其次,大禹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毅力、吃苦耐劳、卓越的领导才能等等,无不让人为之击掌赞叹。

    然后,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毅力和决心,更是让人动容。

    不愧是让人整整等待了一年的故事,无数的读者们就知道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