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薪火启智:覃玉编书消语障(2 / 3)

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柳明则在一旁,负责查阅有限的书籍资料,帮忙斟酌文字,润色语句。

    向拯民提供了核心的思路和部分现代知识框架。比如,数学就从最实用的识数、加减乘除开始,结合分配粮食、计算田亩、统计人口等实际例子。常识部分,则包括认识周边的山川地貌、常见的动植物、基础的气候知识,甚至还有向拯民 simplified 过的卫生防疫观念(比如喝开水、勤洗手)。

    而最重要的,是覃玉创造性地提出了“汉土双语”对照的思路。她在每一个汉字旁边,都用土家语的发音进行标注,并用土家语来解释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

    “天”,旁边标注土家语音,解释为“阿普”(老天)。

    “地”,标注音,解释为“泽”(土地)。

    “人”,标注音,解释为“诺”。

    “团结”,标注音,解释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她甚至还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短句:

    “汉土一家亲,同心御强敌。”

    “白虎佑我族,薪火传智慧。”

    “读书明道理,强寨保家园。”

    这些内容,朴实,直白,却紧紧贴合着同盟的现状和需求,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编书的过程并不轻松,常常为了一个词的准确翻译,覃玉要和柳明讨论半天,或者跑去问寨子里的老人。她的眼睛因为熬夜布满了血丝,手指也被笔墨染黑,但她乐此不疲,眼神始终明亮。

    阿朵也被覃玉拉了“壮丁”。她在学堂的一角,设立了一个“草药角”,把她整理的那些草药图谱和功效说明也拿了出来,请覃玉和柳明帮她在图画旁边写上汉文和土家语的名称和简单用途。比如,画着一株三七,旁边写着“三七”(汉字)、“撒尔”(土家语音译)、“止血、散瘀”。

    “这样,别的寨子的人学了,以后在山里受伤,也能认得草药,自己救命了。”阿朵兴奋地说。

    就在覃玉和柳明埋头编书的时候,薪火学堂并没有停课。向拯民亲自担任代课老师。他讲课的方式生动有趣,从不照本宣科。他会在木板上画图,会用小石子演示算术,会讲一些浅显的物理现象(比如杠杆原理,并用它来解释如何更省力地撬动石头),甚至会带着孩子们到寨墙上,指着水泥缝讲解什么是“粘合”,什么是“坚固”。

    而学堂里,最受欢迎的“编外成员”,依然是雪魄。

    它几乎成了学堂的守护神。每天清晨,它会跟着向拯民一起到学堂,然后就在学堂门口那块它专属的、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石板上趴下,眯着眼睛打盹。起初,孩子们对它又怕又好奇,只敢远远地看着。

    但时间久了,见这“大猫”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