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有朱瞻墡什么事?”朱棣慢慢皱起眉,有些想不明白。
朱瞻墡是朱高炽嫡三子,但是他们明朝又没有宋朝那“兄死弟及”的传统,而且太子也是一早立下的,哪怕年纪还小,这不是还有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等辅政大臣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传闻?
这是谁传出来的?
不过好在有着张氏撑场子,让新君顺利继位。
不过,哪怕天女说的简单,但当时肯定不会是这样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无风不起浪,当时肯定是暗潮涌动,各人有各自的心思。
不过朱棣想到朱祁镇后面的操作,就不免心头一梗。这个“新君”,也不太行啊!
朱棣咂舌,微妙的有些牙疼。怎么朱瞻基这样一个文武全才的好孩子,会摊上那样一个儿子呢?而且,朱瞻基也是早逝,这让他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大哥和大哥的儿子雄英。
他们老朱家是怎么了,怎么尽是年寿不顺呢?
感受到自家皇祖父和父亲担忧的目光,朱瞻基浅浅笑了一下,摇头表示无事。
他现在确实没什么事,他看着自己壮年而逝的消息,心情还不如之前听到自己儿子的内容来的起伏。
而后朱棣看见张氏的内容,便对朱高炽说:“张氏是个好的,你要好好待她。”
朱高炽自然是点头应是:“儿臣知晓。”
简单的对话过后,大家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王振身上。
而另一个时空中,朱元璋也是在谈论着这个王振。
或者说,王振这样的人,能够被这么多皇帝谈论,也是他的荣幸了。
“这个王振也是太监?”朱元璋总觉得自己的明朝中太监出现的含量太高了,几乎就是一个皇帝绑定一个太监,像是之前的永乐皇帝朱棣和下西洋的郑和,又像是前面提到的末代的皇帝朱由检和陪崇祯殉国的王承恩,还有就是现在的朱祁镇和王振。
不过这三对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朱棣和郑和都是为大明尽心尽力、带来的是好的影响,而朱由检和王承恩,“殉国”也称得上刚烈。不过这个王振听着就不是什么好人啊!这不是和同样不怎么行的朱祁镇祸害到一起去了吗?
而且,王振能够出现在朱祁镇的介绍中,显然也不是什么不重要的人,相反,他一定会是朱祁镇很是看重的太监。而张氏这样对待他,难保对方会生出什么不好的心思来。虽然不一定就是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也还是不怎么好。
朱元璋知道自己是不会重用太监的,或者说,在他的眼里,除了一部分人,其他人都是不怎么重要的,太监在他这里更是没有什么地位,所以……
他又看向了朱棣,所以这又是朱棣这小子折腾出来的?
朱棣还一副傻愣愣的样子:“父皇?怎么了?”
朱元璋掂量了一下两人的距离和中间的障碍,遗憾的发现并不能一击即中,所以他只是对着朱棣看似和颜悦色地说道:“没什么,只是看看你还能有什么是咱不知道的聪明小脑筋。”
朱棣听着,却是忍不住一哆嗦。
朱元璋很少会有这样堪称“柔和”的表情和这样温和的说话,他会这样做,只能是刻意这样做,朱棣有些想不明白,他是又哪里惹父皇生气了?
但朱元璋可不会给他解惑,就让他这样担惊受怕一会儿也是好的。
他看着水幕,说道:“‘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安顿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倒是好样的。”
“不过朱祁镇这个时候不学习怎么治理朝政,反而听着像是对他们和张氏有所怨怼?应该不至于吧?”
“怨怼”当真是不至于,朱祁镇太离经叛道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