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随着数据流微微闪烁。
“逆向工程进度:本地基础材料学百分之七,能源技术百分之十二,信息网络协议百分之五,生物机械接口百分之三……”陈瑜审视着视野一角滚动的列表。进度缓慢,但坚实的基石正在一块块垒起。
升级后的工坊依旧弥漫着臭氧、熔炼金属和尘埃的混合气味,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避难所。
精密的自制工具、稳定供电的系统、初步成型的数据链路,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正在飞速理解并吸收本地技术知识的大脑,让这里变成了一个开始运转的、散发着活力的技术前哨。
陈瑜站在焕然一新的工作台前,一根触手拿起那块自主提炼的本地合金锭,另一根触手调出动力拳套的蓝图。
“材料特性参数已更新,结构强度比预期高出百分之五,但韧性不足。需要调整受力分布设计。”他像是在征询意见般对伺服颅骨说。
颅骨将材料分析报告和结构应力模拟图同步投射到蓝图上。
窗外,永恒的风沙依旧拍打着这片被遗忘的土地。
但在工坊之内,属于机械神甫的创造之火已然点燃,稳定地燃烧着,照亮他在这混乱世界中一步步铸造的、微小却坚实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