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3章 灰烬新生(2 / 3)

在的料:荞麦、黑豆、土豆、麸皮…油就用猪油或者熬的骨头油…盐不能少,但可以稍微减一点点…”

    她甚至开始琢磨更精细的配比:“萧大哥,你说…这豆子和麦子,哪种更顶饿?土豆是不是得多烤干才行?麸皮加了口感差,但是不是能通肠?”

    萧山靠在墙边,安静地听着,偶尔会给出简洁却精准的建议:“……豆耐饥,久食胀气。麦…易携。薯…水汽重,需…充分曝晒。麸…可少掺。”

    他甚至根据模糊的记忆,提了一个建议:“……或可…试制两种。一为行军急用,极干极硬,耐储为首。一为屯驻常备,略软,可掺菜蔬碎末,略顾口感。”

    沈青眼睛一亮:“对啊!细分市场!哦不,细分需求!萧大哥你真厉害!”

    在萧山的点拨下,沈青的“产品研发”方向越来越清晰。她不再瞎摸索,而是有针对性地试验。白天,她利用有限的物料,一次次尝试不同的谷物比例、干湿程度、压制力度和烘烤时间。晚上,就在油灯下,用烧黑的木炭在破木板上记录每次的配比和效果。

    小院角落里,常常飘起各种混合谷物烘烤的、或焦香或略带糊味的复杂气息。失败了,就把饼子掰碎了自己吃或者喂鸡。她用几个鸡蛋跟人换了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打算养起来。成功了,就小心地收好,作为样品。

    这个过程枯燥而繁琐,但沈青却干得津津有味。每当一种新配方的饼子做出来,硬度、耐放程度或者口感有一点点提升,她都能高兴半天。这是一种纯粹的、依靠双手和智慧创造价值的快乐,是种田文最核心的吸引力。

    李大军和张秀姑夫妇成了她最坚定的支持者。李大军时常带来一些军营里关于军粮的抱怨和需求信息,张秀姑则帮着收集各家多余的杂粮、菜干,甚至熬猪油时特意多给她留一小碗。

    渐渐的,沈青的小院成了屯里一个奇特的存在。它依旧破败,却充满了生机。军户家属们好奇地看着她折腾,偶尔会拿一点自家多余的萝卜干、野菜干来换一小块新出炉的、味道奇怪的饼子尝尝鲜,顺便唠唠嗑。

    一种基于最实际需求的、朴素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悄然滋生。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日傍晚,沈青正忙着将新一批烘好的饼子收起来,林婉儿又摇着她的团扇,袅袅婷婷地出现在了院门口。她这次没进来,只是站在外面,用扇子掩着鼻子,仿佛嫌弃院里的烟火气,声音却拔得老高,确保周围几家都能听见:

    “哟~沈青妹妹,还在捣鼓你那黑疙瘩呢?听说前几日差点把自家都点着了?啧啧,不是姐姐说你,有些事啊,不是咱们这种人该想的~安分守己不好吗?非要折腾,别到时候东西没弄出来,再把小命搭进去,那可就不值当咯~”

    她话里话外,既是嘲讽,也是威胁。

    沈青还没说话,旁边正在纳鞋底的张秀姑“啪”地把针线箩往膝盖上一放,嗓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