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谢陛下隆恩!”
这保留爵位和府邸,算是给他留了最后一丝体面和保障,也是他此番主动请辞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重新落座后。
朱元璋仿佛不经意地提起。
“善长啊,你这一走,中书省右丞相的位置可就空出来了。”
“依你看,朝中何人可堪此重任啊?”
李善长心中明了,这是皇帝在试探他,也是最后一道考验。
他沉吟片刻,说出了几个资历较老,性格相对温和,与淮西集团关系也不算太密切的官员名字。
并逐一简要评价了他们的能力和特点,听起来颇为公允。
朱元璋听着,不时点头,却又总能挑出些毛病。
“嗯,王祎办事是稳重,但有时过于求稳,缺乏魄力。”
“汪广洋嘛,学识是好的,但于实务上,眼光还是短浅了些。”
几乎将李善长推荐的人选都点评了一遍后,朱元璋忽然像是刚想起来似的,问道:“诶?咱记得那个胡惟庸,在你手下做事,不是也挺得力吗?”
“你怎么没提他?”
李善长心中警铃大作!
面上却不动声色,谨慎地答道:“回陛下,惟庸确实能力出众,做事勤勉。”
“只是…毕竟资历尚浅,性子还需再磨炼磨炼,此时擢升右相,恐难以服众,也非栽培之道。”
“老臣以为,可让他在参知政事的位置上再历练些时日。”
他极力贬低胡惟庸,正是深知朱元璋多疑的性子。
若他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反而会引来猜忌。
果然,朱元璋听了,只是意味深长地“哦……”了一声,点了点头。
“既然你觉得他还需要磨炼,那…就再等等,再看看吧。”
他不再纠缠此事,转而问道:“那你准备何时动身回乡啊?”
李善长答道:“京中琐事已料理得差不多了,想必就这一两日吧。”
“这么匆忙?”
朱元璋脸上露出不舍,“咱还想多留你几日呢。”
李善长苦笑:“陛下厚爱,老臣心领。”
“只是人老了,便越发想看看我大明江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