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完全承担得起这几十万胡人一路上的花销,可朝廷的钱粮再多也不是这么糟践的。
二是漠北和江南的气候和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漠北严寒,江南温暖;
漠北干旱,江南潮湿;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此,这些相国很担心这些来自漠北严寒干旱之地的胡人能否适应得了江南又热又湿的环境。
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水土不服,到时候这将近百万胡人别说在江南安居乐业了,能不能活下去都成问题。
因此,萧瑀等几位相国的提议是,与其劳民伤财将几十万胡人迁往江南,还不如从河北和河南迁移几十万百姓前往江南,再从漠北迁移几十万胡人来充实河北和河南的人口。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还能减少移民水土不服情况的发生。
可面对萧瑀等人看起来很是合理的提议,秦昇却是考虑都不考虑便一口拒绝了。
因为他不想历史上的教训再一次在河北上演。
历史上,唐朝前期之所以一直打压河北,除了关中和关东的历史宿怨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前期河北越来越严重的胡化趋势。
本来因为北魏时的六镇之乱,河北就聚居有大量的六镇杂胡之后。
到了唐朝之时,由于朝廷不断出兵攻打北方的游牧民族,并将这些被征服的部族迁往河北,导致河北的胡人越来越多,这些胡人与河北汉人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偏偏这些胡人以部族为单位,人多势众,很容易在与胡人的争斗中占据上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人在河北的实力越来越强,逼得原先聚居在河北的汉人不是被迫离开河北,就是不得不主动胡化,转而与胡人自居。
而河北的胡化让唐朝的统治者对河北越发反感,对他们的打压也越发严重,甚至出现了塞外的胡人入侵河北,大肆屠戮河北百姓,唐朝不仅不为他们做主,反而认定是河北百姓勾结胡人作乱的魔幻事件。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才得以改变。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朝廷将河北一分为三,交给安禄山和史思明的三个旧将来管理。
他们三人为了巩固自己在河北的统治,开始优待河北的百姓,使得河北百姓的日子竟然比之前的盛世过得还好。
而且随着大量汉人幕僚投奔他们,这些节度使也开始转变统治策略,开始停止河北的胡化,重新推行汉化。
唯一遗憾的就是深处最北的燕云十六州,因为杂胡聚居,胡化反而越来越严重,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