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于一切相而不执着于一切法。又如何开悟又如何得菩提正果?施主心有执念被情所困,又如何静心修法,心不静而万物皆动,你空有慧灵却苦落红尘。”
张君策躬身施礼,说道:“多谢老师傅指点,那老师父尘世中七情六欲可否了断,想与不想皆是私利又如何正觉正念。”
老和尚点点头,说道:“七情六欲又如何断得了。只是断了情欲方可慧见如来,了却私利就要学会看破俗世中的万千众相,学会身处其境而不执迷其境。在其境中不生爱憎,没有取舍。不去想利益得失成败,让自己心安,达到闲适淡泊,超然物外。”
“老师父可否指点一二。我心有爱憎,心存杀伐,利益皆无法自断,晚辈也想超然物外,奈何俗世无端恐难以自拔。”张君策说着看向老和尚,等他的回答、
老和尚闭目言道:“世人心生种种相,若是心灭种种相。认识自己本心,认识自己本性,就是最好的佛法。因为本心,无静无动,无生无死,无去无来,无是无非。不生变化,不住停留。世间生命是无形的,无论聪明与愚昧、欢乐与苦恼、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佛说“心性本空”、“心续不断”。”
张君策说道:“那么“心”既然非物质,无形无色,其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我曾记得佛经中说“心因境生”,也就是说在当你身处之地感受其影响时才能表现出心的存在?”
老和尚微微点头,张君策继续说道:“那请问老师父,何为心在无境又怎么存在呢?心作为不空的缘起,刹那流变的续流,缘起续流是不是要斩断?”
老和尚沉吟说道:“缘起十二皆是受染意识,前生转世今生投胎,名色五蕴身,从识中生出。既然缘至:意识已成,《俱舍论》中说,无色界生命的色蕴处于潜在状态,否则,再转色界时,同因同果,异因异果,苦乐归根结底是意识的感受。今生注定,前缘未了,施主恐怕要自寻烦恼了。”
张君策受教的施礼说道:“老师父教诲的在理,只不过我认为,万法空相,不执著亦也执着,不执著于是非、执着于本心。天地万物皆有性情,晚辈愚钝恐难悟真理。”
老和尚看了一眼张君策,轻生一笑,双手合十,说道:“世间万物生长,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是否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亦为不执着。不相续则我不为妄动凡心;纵有妄念也会熄灭,世事便做如浮云虚无。”
张君策躬身又是一礼,说道:“老禅师的意思可是, 虚空无形妄念无影,诸般皆是自我而成,心若明来即明,心若有魔障,阴暗便起,苦恼即菩提,菩提方可扫除执着。其意亦然。迷悟,魔障,虚无一切枉然?”
就在张君策与老和尚交谈的时候,就见一个小沙弥慌慌张张跑了过来,嘴里叫道:“方丈,方丈,不好了,寺外有一群人打起来了,有人受伤您快去看看吧!”
老和尚一听,急忙起身,说道:“施主且在此自悟吧!我观施主绝非常人,自会通达。贫僧要处理一些事情,失陪了!”
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