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战时对阵北方各国的骑兵屡屡吃亏。
然而在守城时,盔甲的缺点就被很好的掩盖起来了,令北军攻城时常常损兵折将。
明军的新式盔甲就是借鉴了宋军的款式,提高防御力,放弃步兵的机动性。
在守城时,也没必要强调所谓的机动性,最远也就走个三五里地而已。
但这种奇葩设计,在双方步兵近战时,便给明军士兵以极大的信心和士气。
任凭清军如何劈砍与施射,就是无法洞穿明军士兵身上的盔甲。
打不穿盔甲,便杀不了人,反而会被明军屡屡反击得手。
王世选麾下的披甲兵利用明军步兵移动缓慢的特点,在混战时将其分割包围成诸多小块,妄图逐个吃掉。
然而随着战都的继续,明军以班排为单位,结为圆阵,外层用火枪上的刺刀御敌,内层还可以装填弹药,或者直接往外扔手榴弹。
清军的腰刀比明军的火枪本身就断一截,在明军的火枪全部安装刺刀之后,便比腰刀长出一尺以上。
这在近战时算是个不小的优势了,除非刀法特别精湛的老兵,一般没等清军挥刀砍到对方,自己就被刺刀给捅到了。
明军的刺刀战术很简单,单兵就是冲跑式的直刺,多人便是背靠背式的拼刺,有人数优势的话,那就更容易弄死当面之敌了。
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直接往脸上捅,就这个地方,狗鞑子完全没有任何防具,而且只要捅上,狗鞑子至少会受重伤。
这让披甲兵们完全不适应这种打法,因为以前没练过,也没遇到过类似打法的敌人,就感觉打起来非常别扭。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