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再能打,也不会是他们倭军的对手,原因很简单,清国就那么百十来万人,而倭国有上千万人,是清国的十倍有余。
按照出兵比例折算的话,清军能出动十万人,倭军就能出动一百万人,能把这些冒犯明国的所谓“东虏”杀得尸横遍野,就跟是役如出一辙。
倭国虽然也是农耕国,在国体上与明国相似,但由于本土战争持续时间极长,虽然德川幕府最后一統天下了,各地仍旧保持了大名的半割据状态,所以动员能力是极强的。
只要明国可以提供足够的粮食和白银,并且征求德川大将军的许可,倭国完全可以出兵四五十万人登陆辽东参战。
为什么这么认为?
因为在本土不打仗的情况下,所有大名仍旧要给麾下的武士和足轻发薪水……
赚钱的也就是岛津、结成、福岛、加藤、池田等这样实力超群的大名,像谱代这样跟德川家族关系一般的大名其实都赚不到多少钱,更别说那些之前是敌对关系的外样大名了。
上杉、伊达、酒井等军打仗那么卖力,甚至不计伤亡,拼死抵抗,就是因为封地要么太小,要么贫瘠,根本无利可图,与其慢慢被饿死,还不如拼死一搏来的痛快。
出力最大的上杉家伤亡过半,但相对应的获利也最大,阿部重次在多方面核实情况之后,结合账目赏金,决定拨发给上杉定胜四万五千六百余两白银,这还不算抚恤金那部分。
得益于是第四军的主力,还是在一线率先抵挡了清军主力的突击,上杉家便获得了超过总额百分之五的赏银。
阿部重次这样的分配是比较公允的,若是因为上杉家是外样大名的身份,而刻意对其剥削的话,势必会影响到第四军和第五军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