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一些,及时拔出来就行了。一旦被油料点燃,那就变成“天灯”了,披甲兵有灭火的工夫,自身都被对方射成刺猬了。
足轻投掷出的陶罐命中率其实并不算高,十个里能砸中一两个就不错了,但架不住总量大,所以是起到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砸不中人不要紧,砸中马也行,只要被黑油淋到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马,武士们便会争先恐后地开弓放箭。
哪怕只有几秒钟的分神,巴牙喇们也会遭到对方无比精准的颜射攻击,一旦被射中面门,即便不死,也会瞬间丧失战斗力。
巴牙喇们在野战时没遇到过这种打法,前排用长枪硬顶,后排要么放鸟铳,要么扔火油,简直是卑鄙无耻,太不要脸了。
最前排的巴牙喇的坐骑几乎都被足轻给弄死了,使得巴牙喇们只能徒步作战,然而对战倭军武士,他们一点便宜都占不到。
对方不但人数占优,打法更是稀奇古怪,巴牙喇们对这种“旁门左道”的格斗之术完全不适应。
武士刀采用了覆土冷却技术和局部淬火工艺,前者让武士刀产生出优美的弧度,更适合劈砍工作。后者让武士刀兼顾了韧性和硬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杀敌利器。
而同样是冷兵器作战,武士所使用的兵器质量要明显好过清军普遍装备的腰刀,在一些时候,连刀都被武士们砍成两截。
比较盔甲质量,无疑清兵披挂的棉甲在防御力上占优。
然而在对攻战时,兵力占优的一方更加重视己方的攻击力。
处于人数劣势的清军只有在弓箭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然而位于前排的巴牙喇根本就没有放箭的机会,都在疲于招架武士们发动的“垫步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