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十两银子(3 / 5)

出来,莫要嫌丑便可,不然户部还得多花十两银子!”

    户部掌管着朝廷的财政大权,只有户部尚书点头,朝廷才能将款项支应出去,但李侍问的脑子也是很清醒的,如今太仓的银子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太子爷弄来的。

    作为户部尚书,花钱倒是爽快,谁都会,但又有几个人体会过太仓没钱之苦?有了这样强烈的比较之后,李侍问才会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银子。

    太子爷已经为户部搞到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若是其他进项不会出差池的话,是年太仓将会入账大致三千万两左右。

    这仅仅是不到十个月的进账而已,而且还是在免除了北方地区的所有农业赋税之后,故而显得分外的弥足珍贵。

    对于这些银子的来源渠道,身为户部尚书的李侍问自然是一清二楚,今年倒是可以过个好年了,但是明年该当如何?谁又能知道?

    晋商与蛀虫都被抄没了,明年决计没有这个进项了,朝廷来自北方的岁入便只能指望山栋盐田与各地的开矿了。

    而从是年的财政情况来判断,明年岁入若是少于两千五百万两银子,朝廷的日子是决计不会好过的。

    户部能够依然保持较高的进账金额,谁也不敢打包票,连他这个户部尚书都难以推测出来。

    李侍问唯一所能倚仗的便是太子爷,放眼整个大明,也只有太子爷能拥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

    明年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户部若是还能有三千万两的收入,李侍问就彻底对太子爷拜服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笔钱,之前为了能有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的岁入,朝廷就已经对百姓征收“三饷”了。

    要是在此基础上翻一倍,真是能让皇帝与百官感到无比的头疼,这种要命的差事,没人愿意主动揽下来,否则也不会黔驴技穷地用“征三饷”的办法来增收了。

    但凡涉及到收税,对官员们,尤其是户部官员们来说,就一个字——难!

    很难!

    非常难!

    难以上青天!

    这是户部官员的普遍感受,某些地方官员亦是如此。

    当下大明北方地区多半受灾,很多地方其实是收不上来税的,哪怕是既定指标的两三成也做不到。

    朝廷实际上就是在仰仗着南方来供养饱受天灾与战乱之苦的北方,勉强维持着这种残破不堪的局面而已。

    照太子爷所说,一旦朝廷出现财政崩溃的情况,国祚延续了两百余年的大明帝国也就要寿终正寝了,因为没钱就无法调动军队。

    不论是抵抗频频叩关的东虏,还是围剿肆虐中原的流寇,没有足够多的军队,都是在白日做梦而已。

    养一个步卒,不算武器装备,仅计算衣服粮饷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