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烛光斧影(1 / 2)

那一夜,月黑风高,乌云卷起刀枪雨。

杀伐存留,成王败寇都在今晚,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夜晚。

是心里的最后较量,是进退两难的抉择,是骨肉相残,是对道德的考量,对人生底线的洗礼,是令人指,泯灭人性的一场罪恶,是祸起萧墙,兰芝当道,不得不除的义无反顾。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血雨腥风的屠杀,兄弟反目,弑兄得位的人间悲剧。

烛光斧影,一千多年前的癸丑夜,究竟生了什么事?翻开历史厚重的文献,在文字中探寻着蛛丝马迹。

种种迹象,各种说法,都指向了一个人。

不是别人,就是太祖的一奶胞弟晋王赵光义。

《宋史》、《涑水纪闻》、《续湘山野录》、《太祖本纪》等,都有记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立场不同,没有定论。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

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

)。

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这是官方记载。

问题是早有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也已经有约定,兄终弟及。

又何必这样做?其根本动机是什么?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皇权的唯一性,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地在我脚下,皇权在我手中,哪个敢再多说话。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手握国家权柄,天下的权力,仅一人说了算。

太祖当年黄袍加身,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手握重兵,后周的日落西山,自己不取,也会被他人取代。

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做一回真龙天子,让天下从此姓赵。

弟兄两个,感情甚好,在陈桥兵变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光义,太祖赵匡胤嗜酒如命,那晚更是如此,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这是假象,掩人耳目。

其实光义早和几个大将商量好了,今日共饮庆功酒,太祖正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