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在14岁那一年了。
我们这帮发小学习成绩都不错,后来有考了中国政法的,有对外经贸的,还有复旦的,北航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中科大的,海工大的,等等。我初恋以全省第10名报了对外经贸,如果那个女同学没有出意外,也会是这个档次。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对外经贸和中科大在当时那个年代的地位,我哥17岁以本地第二名身份考上中科大,当时是主动不去清华的,因为中科大排在清华前面。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年代社会的普遍认识。对外经贸当年也是如此,很火。还有中青政,号称点一根火柴能在校园里转一圈都烧不完,形容学校很小,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这所学校,现在改名叫中央团校了,当年它的校长是涛哥。
说到这里还想起另一个年少时的同学,和我做了一年同桌。他小学的时候也和我都在第一完小,是另一个班的班长。人也很聪明,家境优越,家里是做生意的,他还有一个妹妹。我记得很清楚他是回族人,原名叫埃米尔。毕业之后没有联系过,只见过一面,那年我好像还在上大学,放暑假时一帮同学聚会正在饭店吃饭,正好他在另一桌也和一群朋友吃饭,见到我就过来打招呼,一会儿又送来了一扎啤酒,这在我们山东当地是朋友之间的礼节。我是前些年偶然的一次机会听到,他因为感情问题精神失常,让我十分惊讶。我多次想去看望一下他,但一直没有勇气去,不敢面对再见面的那个场景。我以前是不是说过一个对牛弹琴的搞笑的事?就是发生在他的身上。
朋友音乐:纵贯线
一聊就多了。我在生活中很少感情外露,即使酒酣耳热之际,也只是稍微多说几句,所以我对这里其实挺看重的,也是自己的一个倾诉的地方。我们传统的教育是要求男人要少言寡语、感情不外露,所以结果往往是在陌生人面前更为放松,更愿意吐露真情。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大家记得买来周金涛的这本书看一下,认真看都能看得懂,没有多难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