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饭桌上没人说话(1 / 3)

清晨七点,镇东头老茶馆的铜铃被晨风撞得轻响,铃声清脆却断续,像被雾气咬去半截。

肖锋掀开门帘时,一股陈年茶叶混着潮湿木头的气息扑面而来,门轴发出低哑的**。

老周正缩在靠窗的木桌前,褪色的蓝布衫下摆沾着星点墨迹,袖口磨出了毛边,指尖微微发黄——那是常年翻账本留下的痕迹。

面前的盖碗茶浮着层白霜,茶汤已凉透,续水两回的痕迹在杯壁凝成细密水珠,偶尔滴落,敲在木桌上,嗒、嗒,如心跳迟缓。

“肖书记。”老周起身时,椅子腿在青石板上刮出刺响,那声音尖利得像是划过耳膜。

他从怀里摸出个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指腹反复蹭过封口的浆糊,黏腻的触感让他眉头一皱,“这是柳河建设近三年的异常转账记录,每笔都经我手……”他喉结滚动两下,声音压得极低,几乎被远处茶壶的嘶鸣盖过,“但我以为只是走账——宏发那边说采购扶贫物资,可水泥没进村,钱却走了。我查了收款方,空壳公司,注册地在废弃厂房。”

肖锋没接信封,目光落在老周泛青的下眼睑上——那是彻夜未眠的痕迹,眼下皮肤薄得几乎透出血管。

他听见老周的呼吸,短促而浅,像被什么压着胸口。

茶馆老板娘端来新沏的碧螺春,青瓷盏底与木桌相碰的脆响里,他听见老周压抑的抽气声。

瓷杯温润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茶香清冽,带着一丝姜的辛暖——老板娘知道他胃寒,总多放一片。

“不是赎罪。”老周突然抬头,镜片后的眼睛红得像浸了血,镜框压着鼻梁留下一道深痕,“是自救。我昨晚翻小琳的作文本,她写‘爸爸的账本比星星还亮’……”他手指抠着桌缝,木刺扎进指甲缝,他却没缩手,“我得让这句话,别成假话。”

肖锋指尖叩了叩信封,纸面微糙,还带着体温的余温。

“你信不信村民打分能救你?”

老周愣住。

窗外传来卖早点的吆喝,糖画摊的铜勺敲得叮当响,那声音欢快得刺耳。

他望着肖锋眼底的沉静,忽然想起上周在柳河村小学,小琳举着满分作文跑过来时,自己也是这样被孩子亮晶晶的眼睛盯着。

阳光照在她额前的碎发上,像镀了层金。

“我女儿也在村里读书。”他声音发颤,喉间像卡着什么,“她每天放学都要去看公示栏,说要看爸爸的名字……她说,名字亮着,爸爸就在做好事。”

肖锋这才接过信封。

牛皮纸边缘还带着老周体温的余温,里面的纸页被折得整整齐齐,每笔转账旁都用红笔标着“存疑”,字迹工整却用力过猛,纸背微微凸起。

他将信封收进内袋时,老周的喉结动了动,终究没再说话。

上午十点,镇政府办公室的百叶窗漏进细碎阳光,光斑在文件上跳动,像碎金。

小郑推开门时,运动外套的拉链还挂着半截,手里攥着份文件几乎要抖出声响:“肖书记!市财政局来文了,要在柳河镇试点‘阳光财政评分卡’!”

肖锋正翻着阿娟整理的模板,纸张边缘整齐,油墨味尚新。

闻言抬头,笔尖在纸上顿了一下:“具体要求?”

“村级以上单位必须公开资金流向明细,还要纳入年度考核!”小郑把文件拍在桌上,封皮上“柳河镇试点方案”几个字被压出折痕,纸角微微卷起,“我刚问过科长,说是省厅转下来的——您看,这是不是……”

“顺势而为。”肖锋翻开模板,纸页沙沙作响。

他指尖划过“纠错率”三个字,声音低而稳:“透明度、合规性、纠错率三项指标,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