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祠堂塌了,规矩不能塌(2 / 3)

角沾着木屑,纸页边缘被雨水打湿,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他把画纸摊在桌上:“叔伯婶子们看这个——新议事厅正中央留了块黑板,墙上贴大家提的意见。”他指着一张水彩画,颜料还微微反光,“这是我爷爷说的‘说理台’,谁有事儿都能站这儿说,边上还画了漫画版村规,认字不认字都能看明白。”

王大爷凑过去,老花镜滑到鼻尖,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这画的是‘借粮要还’?”他用烟杆戳了戳画里背着米袋的小人,烟灰簌簌落下,“比当年祠堂墙上的字儿生动。”李奶奶摸了摸画纸边缘,指尖感受着纸的纹理,抬头对阿强笑:“你爷爷要是看见,得夸你这手画没白学。”

老李的手指在桌下绞着裤缝,布料被搓得发亮,喉咙动了动终究没出声。

他望着阿强泛红的耳尖,突然想起自家孙子去年过年回来,说要教他用微信投票,被他拍着桌子骂“乱了章法”。

中午的雨来得急,苏绾的黑伞尖滴着水,在祠堂废墟前溅起小水花,水珠四散如碎玻璃。

她穿着米色西装裤,裤脚还是沾了泥,却像没察觉似的,从文件袋里抽出一张红头文件:“县纪委刚发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模板》。”她指尖点着文件第三页,指甲修剪得干净,纸页发出轻微的“嚓”声,“你提的‘阳光指数2.0’,连财务公开频率都比上面多了两项。”

肖锋接过文件时,指腹擦过她指尖的凉——她应该是从县里一路开车过来的,雨刮器都没来得及关,袖口还带着车内空调的冷气。

“苏局长这是要给改革穿官靴?”他低头看文件,嘴角浮起笑意,声音里带着一丝暖意。

“老李昨天在镇里说你‘胡来’。”苏绾摘下伞上的雨珠,水珠滚落,像一颗透明的弹珠。

她的目光扫过远处茶馆的方向,“有了这个,他再说‘不合规矩’,就是抗上。”她转身时外套下摆扬起,露出里面浅蓝的真丝衬衫,布料在风中轻轻鼓动,像一片云,“我看过你给村民列的‘说理流程’,比有些乡镇的制度还细。肖书记,你这是要把兵法用到村规里。”

肖锋望着她发梢滴落的雨珠,一滴、一滴,砸在青石板上,碎成星状。

他突然想起上次在镇政府,她翻着他的笔记本说“表面示弱,暗布阳谋”。

他把文件折好装进口袋,指尖碰到早上收的“暴雨预警”便签,纸角微卷,轻声道:“村民要的不是多细的规矩,是能说理的底气。”

下午三点的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小郑蹲在祠堂废墟外的老槐树下,假装看手机。

他是县纪委派来暗访的,本想着走个过场——这种村级改革,十有八九是花架子。

可此刻他盯着围坐在草席上的村民,笔在笔记本上划得飞快,纸页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阿强哥,这个‘围魏救赵’是啥意思?”扎羊角辫的小丫头指着墙上的漫画,圆眼睛忽闪忽闪,声音清脆如铃。

她爸爸挠了挠头:“就是说,要是王婶家水管漏了,咱们先帮她修,回头咱家屋顶漏了,王婶也会来帮。”他指着漫画里两个互相递工具的小人,声音温和,“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小郑的笔尖顿住了。

他想起上周在县里开的会,领导拍着桌子说“政策要下沉”,可眼前这些村民把“围魏救赵”听成了家长里短,把“阳谋”说成了“互相搭把手”。

他摸出手机拍了张照,照片里阿强正蹲着给小丫头改画,发梢沾着草屑,像株长在泥里的向日葵,阳光正落在他肩头。

“同志,来喝碗茶?”李奶奶端着搪瓷杯走过来,杯沿沾着山楂片,热气腾腾,混着果香。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