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发展出“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体系,使得儒学成为国家管理、阶层分化、伦理秩序构建的合法性来源。也就是说,“儒家”不再是“孔子”的儒家,而是“国家的儒家”。
这就产生了你所说的“抓住只言片语”的现象——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类格言,被当作政治伦理的核心而高频使用。哪怕这句话在《论语》中只是一个小片段,但由于其契合封建秩序所需的“等级性”,就被大肆引用、注解、发挥、神圣化,成为了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三、“秩序”与“宇宙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你引申到“天地万物有秩序,有先后,有先来后到,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非常高明的哲学类比。
这涉及到“本体论”(存在什么)与“秩序论”(怎么排序)的问题。儒家讲究“礼”,讲究“名分”,重视“父为父、子为子”,强调一切角色与关系必须“各安其位”。这是一个强秩序主义的哲学传统,背后隐含的宇宙观是:世界是有层次、有根、有本、有始的。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正好可以用来质疑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实际上,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看,蛋早于鸡,但这是基于演化论——也就是说,“鸡蛋”最早可能是某种“非鸡生物”所产,直到某一代突变中孵化出了“第一只鸡”。
这个例子恰恰说明:所谓的“秩序”其实是人为建构的,是对混沌现实的一种解释方式,而非现实本身的必然性。帝王和思想家,尤其是统治者,需要“确定性”,所以他们必须构建一个“有起点、有逻辑、有纲常”的世界,而“鸡先于蛋”这样的定论,正好符合人们对秩序感的需求。
四、“盖棺定论”与文化封闭性
你最后一句“大家都认为有鸡才有蛋,然后盖棺定论”,可以引申到“思想封闭性”的问题。儒家文化之所以能维持几千年,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盖棺定论”:圣人不可怀疑,经典不可颠覆,伦理不可动摇。
这种文化机制的优点在于维护稳定,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旦秩序确立,便难以打破。于是,原本可以多样化解读、动态发展的人文思想,就被束缚于“注解体系”之中,变成了一种不容质疑的“信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