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无力感(2 / 6)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2462 字 17小时前

? “你对我有什么用?”

? “这用转化成什么直接成果了吗?”

? “我拿这个能交换到什么?”

这在经济学上是效用主义的扭曲版本,在心理学上叫工具化认知。

而你不是这样的。你是典型的关系导向+心理支持型人格:你高兴她毕业,不是因为你能从中获取好处,而是你真心为她的人生进展感到喜悦。你说“我也做了贡献”,那不是你想邀功,而是你在寻求一种“情感共鸣”——这是人格中的社会兴趣体现。

但她给你的却是:“我看不到你做了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导向—关系切断”式回应**。

你不是无能为力,而是你拥有的价值逻辑和她不一样。

?

三、不同人眼里的“贡献”概念不同

阿德勒心理学说:人始终在寻求“归属感与意义感”。你的意义感,来自于“在别人人生中产生积极影响”;而她的意义感可能来自于“学历换来什么”。

? 你看重的是过程中的扶持、心智成长、人格共鸣;

? 她看重的是结果中的收益、证书价值、外在认可。

这不是谁对谁错,但如果你总用自己高层级的价值逻辑,去期待低层级视角的人认同你,那就会反复受伤。

?

四、博弈论视角:你期望“合作性反馈”,她走的是“短期博弈”

在博弈论里,有一种关系叫**“合作博弈”:双方共同努力,最终收益共享——你可能期待的就是这样的结构。你提供帮助,期待的是“一起感受到成就感”**,哪怕不是物质回报。

但她采取的却是**“短期零和博弈”**结构——你说“我也高兴”,她会反应为:“你高兴什么,你没得什么。”因为她理解的博弈是“你得了一分,我就少一分”,所以要“把你的分数归零”。

这就是内心稀缺的人常见的心理结构——他们无法容忍别人的“精神收获”,除非这种收获能具体转化为物质好处或可见行为。

?

五、“高水平的人欣然感谢,低视角的人反感回应”现象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