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弥赛亚情节(2 / 4)

职场小聪明 翟晓鹰 1499 字 21小时前

同事“操心”,牺牲自我,内心期望回报。当对方没有表达感激或回应,就会感到自我价值遭到否定。

3. 自我牺牲 → 道德优越 → 孤独高处不胜寒

弥赛亚情结者常会以“只有我能懂你”为理由,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结果可能是他人疏远,自我陷入“孤高”的伪道德之中。

?

三、弥赛亚情结背后的深层心理根源

1. 缺乏原生家庭中的“无条件被接纳”

多数弥赛亚型人格成长于以下环境:

? 早熟型责任感:小时候被迫承担情绪支持、照顾兄弟姐妹、调和父母矛盾;

? 无法示弱:表现出“坚强懂事”才能换取认同;

? 只在“有用”时被肯定:被赋予“懂事”“能干”标签,缺乏真正的情感关注。

这些经历会植入一种核心信念:“我只有在对别人有用时,才值得被爱。”

2. 自我价值感匮乏:透过他人眼光定义自己

由于缺乏内在自我价值,弥赛亚型人格只能通过“改变他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如果你变好了,是因为我;

? 如果你没听我的,是你不够好;

? 如果你离不开我,说明我有价值。

这种通过“他人改变”来换取“自我存在感”的逻辑,注定痛苦。

?

四、“拯救他人”真的能“拯救自己”吗?

从短期来看,这种付出确实能带来价值感。但长期来看,它却制造了三个幻觉:

1. “我是特别的”幻觉

误以为自己承担了超越普通人的职责,实则掩盖了自卑。

2. “没有我,你就不行”幻觉

剥夺了他人成长的机会,也让自己陷入情绪绑架。

3. “我必须一直救人”幻觉

将自我牺牲作为常态,累积焦虑、抑郁,甚至情感破产。

拯救他人,最终变成了对他人控制,对自己的压迫。

?

五、接受“我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xxx网】 m.xxx.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