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大明第二次货币改革(2 / 5)

>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由于存量过多,货币价值遭到稀释,必定引起通货膨胀。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明朝廷及时的推出一项新的经济政策。

提前预知通胀比例,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版面值的货币,并且勒令市场内限时全面淘汰旧版货币,挨家挨户的通知民众及时拿着旧版货币,去天宝阁等比例兑换新币。

【旧版1两紫币=新版7两紫币】

由于这个货币比例不是整数,所以朝廷开展“百亿补贴”。

比如说,如果你拿着旧版1两紫币,天宝阁直接给你新版10两紫币,多出来的3两,送给你了,算作朝廷给天下万民发的福利。

在这种疯狂补贴政策,民众们纷纷一窝蜂冲过去天宝阁兑换新版货币。

一年后(景泰十年),市场上基本看不到旧版货币的踪影。

也许有人不理解,朱祁钰为什么要这么做?

举个现实例子,1980年人均收入246元,当时的【全国】猪肉均价1.5元\/斤。

到了2020年,人均收入元,【全国】猪肉均价涨到25元\/斤。

看到数字增长,你是不是下意识觉得这是通货膨胀,要不好好计算一下购买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1987年的货币改革,引入大额纸币(50元、100元)。

过去的一分钱货币,现在看不到踪影,几角钱的硬币,你几乎也用不上。

简单理解,其实购买力是一样的,因为生产力进步甚至还有提高,只不过货币面额变了。

表面上,如今大明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交易需求激增,朝廷及时推出大额纸币,可以减少现金携带和清点成本,适应商品流通需求。

实际上,朱祁钰为了平衡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主动削弱其购买力。

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采用等值兑换新版货币,他们手中的旧版货币并没有贬值,只是需要适应新的价格体系。

过去一件天衣阁的衣服,卖3两,现在标价变成21两。

对于出海贸易的商人来说,就是巨大的打击,利润直接缩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