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战前准备(2 / 3)

布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的生产有没有懈怠?”

石璞不急不缓的回答道:“禀君父,臣一直有在监督。如今我皇明军士的覆甲率,已接近百分九十。”

根据《明英宗实录》推测,正统年间的明朝覆甲率普遍不高。

受贪污腐败影响,京营和边军精锐,覆甲率只有50%-60%左右,与永乐年间差不多。

而内地普通卫所军的覆甲率更低,只有30%-40%左右,原因是军户逃亡,顺手将装备也带走了。

为何朱祁镇在位期间,明明发动了多场大型战争,军器储备却始终上不去呢?

根本原因就是,没钱。

不要以为正统年间四征麓川,抵御倭寇,又北伐瓦剌的,军费开支就会很高。

实际上,朱祁镇不仅没有提高军饷,反而紧缩。

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没有钱。

而一件铁甲的制造成本,至少需要10-15两白银。

行军打仗,粮草是必不可少的,那怎么办?只能从军器中挤成本。

可想而知,朱祁钰上位时,他接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

不是他不想发动战争,而是条件不允许。

......

一、军器严重缺失的问题。

首先要提高工部的生产效率,其次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的情况,最后才是全军更新装备。

目前为止,仅有长江以北的明军,有机会使用新式武器(复合弓弩和燧发枪),南部军士还在用着老旧装备。

工部的生产力就这么大,顶破天一年产量五万,你说要在三年之内,全军装备是不现实的。

而石璞口中说的,覆甲率接近90%,仅仅泛指京师八大营,并非全国。

二、如何提高武器生产效率?

复合弓弩的生产,需要用到大量金属零部件,而大明首个现代化炼钢厂,在景泰二年春季才建成。

炼钢厂的落地,使得工部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的生产效率,足足提高了300%,从先前年产五万,提高到年产十五万。

即便如此,朱祁钰觉得还是不够,于是二期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