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3年,鲁斯卡教授就设计出了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其实就是在电子显微镜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大约在明年,也就是1981年,瑞士物理学家海因里希·罗雷尔与德国物理学家格尔德·宾尼希将会合作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
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1981年出的成果,198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可比凯利·穆利斯从发明pcr到获得诺贝尔奖用的时间还要短。
沈光林实名羡慕。
但是没有用。
现在距离1981年的元旦已经不远了,沈光林就是想插一脚也已经没有了机会。
估计,人家已经把原型设计出来了,只是还没有对外正式公布而已。
既然占领不了发明科技这个高地,那就先把纳米理论拿出来吧,先去占领纳米效应的理论高地也是不错的,说不准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呢。
历史上早就有人因为研究纳米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很早之前,irvinglangmuir实现了脂肪酸单分子层从水面向固体基底上的转移而获得了1932年的诺贝尔奖。
而且,在76年,tuomosuntola发明了原子层外延薄膜制备技术,也就是原子层沉积技术。
后来的c60富勒烯分子和石墨烯也都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
而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和分子马达的制造,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沈光林决定把未来一段时间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