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4月28日。
在英属印度帝国孟买的一座广场上,成千上万名印度人聚集在一起,一名印度人登上了演讲台。
他的名字是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ohandas karad gandhi)。
那年,他四十六岁,后来被尊称为“圣雄”。
“过去,欧洲战爭爆发时,我以英王招募官的身份,大声疾呼支持战爭,支持英国。我鼓励印度的年轻人响应徵召,奔赴欧洲战场。”
彼时的甘地,虽还未被冠以“圣雄”的头衔,却早已因在第二次布尔战爭中树立的声望、以及在南非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真理永恆”(satyagraha)而名扬天下。
敬仰他、尊重他的印度青年,也纷纷响应他的徵兵號召。
“而我这样做,並非为了个人的私利,仅仅是为了一个目標——英国承诺的印度自治。”
无论是西线战场、波斯战场,还是巴勒斯坦战场,被徵召而去的印度士兵,正是因为相信这个承诺,才甘愿在异国他乡流血牺牲。
他们为了英国,在他国的战爭中拋洒热血。
“可英国並没有信守与印度的约定。”
战爭结束后,虽然在柏林召开了和平会议,也签订了桑苏西条约,但英国却始终未向印度兑现自治承诺,甚至连“自治”二字都闭口不提。
当然,也许英国人意识到再不做点什么,印度人的怨气便会难以压制,於是象徵性地推出了一些改革。
由时任印度总督切姆斯福德子爵弗雷德里克特西格(frederic john hesiger)和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蒙塔古(ed sauel ontagu)推动的“蒙塔古-切姆斯福德改革案”应运而生。
这项改革赋予了部分印度人原本只有白人享有的投票权,也让印度人得以进入此前完全由白人把持的政府与议会。
对英国而言,这是“巨大的让步”(当然,这是英国人的自我认知)。
但这改革却存在著严重的问题。
首先,所谓的投票权,只授予了占全印度人口约10%的富人和权贵;而政府和议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