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做过实验(1 / 3)

虽然有点麻烦,但能让大臣们知道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也能保证一定的透明度。

之后,朱祁钰又看向王直和周忱。

王直暂时不提,周忱主要负责的是水利工程。

华夏人从来不是等到洪水来了才去造船的,几千年来,江河湖海的变化,一直都在华夏人的掌控之中,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徐珵上奏的治河三策,我看过。他提到安置水门水闸,开挖支河,疏通河道,但内容不够具体,没有计算人力成本,只说了开凿了三百多里河渠,把黄河引到清河,过程太模糊了。周爱卿,你有没有详细的解释?”

被派去治理黄河的徐珵可不是闲着,为了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他干得比谁都认真。

“回陛下,臣也问过,之所以要开挖多条河道,是因为徐珵做过实验。”

周忱站出来,开始详细解释。

徐珵为了验证自己的方法,做了一个很直观的小实验。

就是拿两个容量相同的水壶,一个水壶上打一个大洞,另一个水壶上打五个小洞,大洞的面积刚好等于五个小洞加起来的面积。

结果是那个有五个小洞的水壶先流完了水。

所以徐珵觉得,与其挖一条大河,不如多开几条小渠,这样治理黄河水患更有效。

历史证明徐珵是对的。

但他们只是粗略地算了一下需要多少人力和物力。

因为征召的劳工不但不给钱,连吃饭、穿衣、工具都要自己带,算是真正的白干活。

现在时代不同了,周忱也明白,得给点好处,不然容易出事,像南方那样。

“臣大概估算了一下,至少需要六万名劳工,如果每人每月给一两银子,一年就是七十二万两,再加上吃喝用度。”

朱祁钰听了周忱的话,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大明后来没钱,各地

不断。

因为内库的钱原本是靠下西洋维持的,后来停了,后面几个败家子把钱都花光了,又没给百姓补偿,时间一长,自然就

了。

再加上军费这块大头一直没解决。

“朕要详细的开挖计划,如果确实需要,陈卿,治理黄河有利于漕运,也有利于商业,可以增加税收,你觉得怎么样?”

他望着陈循,发现陈循也在低头沉思。

他知道,基础建设越完善,商业就越兴隆,陈循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这边几十万,那边几十万,刚拿到的钱还没焐热,就要分出去,陈循心里确实有点不乐意。

“回陛下,臣会和周尚书一起处理这件事。”

陈循知道,皇上问这话,其实是在让他点头,但他不能太爽快地答应。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

一旦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哪天突然要节省开支,可能就撑不住了。

朝廷也是一样。

不过今天这次朝会,也让许多大臣意识到,大明其实很缺钱,不像正统年间时想象的那么富裕。

就连仁宣时期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如果要大规模发展,也不够前期的花费。

“以后递上来的奏折要实在,朕要看得明白,而不是满篇之乎者也、不知所云的华丽文章。”

朱祁钰趁机对收到的奏折内容做了调整,那些空泛无用的,比如今天天气不错,来拜见皇帝之类的,他一律禁止。

朝会结束后,朱祁钰把陈循叫到了王府。

陈循早有准备,脸上露出一丝苦涩。

他原本以为自己很聪明,拿下了市舶商税七成的利润,已经算是不错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