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宫基地坐落于这片‘地下海洋’的一座岛屿边缘,岛屿上的河流最终汇入海洋。
整个海洋以浩瀚的固态冰层形态存在。
我们的探索主要聚焦在两个方向:岛屿深处和海洋深处。”
莉娜讲解道。
“很难想象,广寒宫基地的选址,最初竟能完成。”
任常曦感慨道。
“最初的选址勘探确实充满挑战,”
莉娜的目光投向脚下,仿佛能穿透厚实的地基,直视那冰封的远古海洋,“我们脚下的‘岛屿’绝非地质巧合,而是早期岩浆活动塑造的玄武岩穹丘,如同坚固的基座托起了这片区域。
至于这片‘海洋’……”
她的指尖在空气中轻点,一道微缩的全息图景在餐桌上方展开,清晰呈现广寒宫基地所在岛屿与下方浩瀚固态冰层的三维结构。
冰层并非均质,内部色彩变幻,标注着不同区域的温度、密度与推测形成年代。
“……它封存着月球演化早期的奥秘,其含水量远地球所有淡水总和,是基地未来千年展的命脉。”
任常曦凝视着全息图中岛屿与冰层相接处那复杂的过渡带,敏锐地追问:“穹丘边缘与冰层的接触界面,地质稳定性如何保障?尤其是在进行大规模冰层开采和海洋探索时?”
她指尖无意识地在桌沿敲击着某种节奏,仿佛在同步记录关键信息。
“动态地质锚固系统,”
莉娜迅调出另一组数据流,展示出无数细密嵌入岩层与冰层交界处的传感器网络和自适应应力调节装置,“由‘小星’实时监控并微调,确保结构应力始终处于安全阈值内。
每一次钻探或开辟新通道,都像在给沉睡的巨人调整睡姿。”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的严谨,“当然,每一次深入冰层的钻探本身,都是对未知的叩击。
我们目前的活动范围,还只触及岛屿边缘的浅层冰壳,真正的‘海洋’深处,压力、成分、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活动……都还是待解的谜题。”
叶雪涵放下水杯,目光从全息图转向莉娜:“冰层开采出的水,除了支撑生态穹顶,氦-3精炼过程中的冷却循环似乎也依赖它?这能量闭环的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