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即将竣工的浩然大厦前,陈浩然心中豪气顿生。
这栋六十六层高的玻璃幕墙大厦,在1971年的港岛北岸,堪称鹤立鸡群,极具未来感和冲击力。
陈浩然甚至知道,未来三十年内,这栋大楼会是港岛,乃至亚洲的最高楼。
至于为什么要盖这么高的楼,自然是要向外界秀肌肉。
作为穿越者,陈浩然很清楚,未来的几十年里,全球房地产都会崛起。
远的不说,最近因为油价狂飙,身价暴涨的狗大户就是陈浩然心中完美的潜在客户。
事少钱多。
要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要有知名度和代表作。
因此,陈浩然才下血本,造了这栋商务综合体,集合了商场、写字楼和酒店。
只有综合体大楼有了人气,周围的房价才能跟着涨。
作为半个地产二代,这种以楼带价的手段,他自然是懂的。
唯一的问题是,建造的速度,快了那么“亿”点点……快到了让整个港岛地产圈都瞠目结舌、继而羡慕嫉妒恨的地步。
雷震最近一年多以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盖房子还能这么快?!”
他曾是内地建设兵团的团长,一辈子跟工地打交道,盖过的厂房、宿舍楼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在雷震的认知里,盖一栋60层的楼至少得4年时间。
打地基要半年,砌墙抹灰靠人工,光脚手架搭设就得耗掉一个月,遇到雨天还得停工。
可现在,这栋66层、250米的庞然大物,从打地基到封顶,只用了1年零2个月!
“团长,您又盯着楼发呆呢?”身边的副工长石二柱递来一瓶凉茶,他也是雷震从兵团带出来的老部下。
“你说咱这楼,跟搭积木似的,是不是太玄乎了?这哪是盖房,这分明是搭积木!”雷震忍不住问道。
哪怕他是亲历者、指挥者,直到现在看着即将封顶的宏伟楼体,他依然时常感到恍惚和不真实。
雷震依然清晰地记得,当第一批巨大的、闪着金属光泽的预制钢结构构件运抵工地时,他内心的震撼。
那些梁、柱、板在特制的工厂里被生产出来,精度高得吓人,运到现场后,工人们操作着那些他叫不上名字的大型吊装机械,像拼装一件巨型积木一样,将它们精准地扣合、拧紧。
速度之快,让他这个习惯了人拉肩扛的老兵目瞪口呆。
还有那些外墙单元。
也不知道那位年轻的陈老板,从哪里搞来的巨大玻璃幕墙和合金框架,根本不需要焊接。
只需要吊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工人在楼内进行简单的加固和密封处理,一面几十平米的外墙就完成了!
这彻底颠覆了雷震对砌墙的认知。
更别提那神奇的模块化装修,像抽屉一样被整个塞进楼体预留的空间里,接上预留的接口就能使用。
效率高到令人发指!
雷震曾经带领兵团弟兄们,吭哧吭哧好几个月才能盖好一栋五层楼的宿舍。
而在这里,他亲眼见证了三层楼的室内装修在一天内全部完成。这种对比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那些不知道陈老板从什么渠道搞来的大型机械设备,力量惊人,效率恐怖,让雷震深深感到,过去依靠人海战术的建设方式,真的像是在过家家。
人力在这种工业化的伟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作为少数知情人士,最让雷震佩服的,还是这套盖房方式,格外省钱。
就在昨天,他听到金墨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