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无法进行机动。而动力(风力)的局限性,反过来又限制了舰船的尺寸与重量。
原因不言自明,当风力无法驱动沉重的船体前进时,舰船充其量只能“浮”在海上,跟条死鱼无异。
问题在于,大型的风帆战舰排水量已大到不可能用人力划桨的程度(齐国曾于二十多年前造出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商船)。因此,对新的动力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技术须不受风的约束,且能获得持续的动力。
齐国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对全球舰船的最大改进就在于动力装置。燃烧煤炭的蒸汽机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船只前进。
当然,出于对新事物的怀疑或是使用惯性,最早的一批蒸汽船只仍安装风帆作为辅助推进装置,是为机帆船。这样一来,蒸汽轮机提供的强大马力使其拥有较快的航速,同时也可仅靠三桅风帆航行——呃,尽管这看起来相当笨拙。
因燃烧煤炭的动力强劲,蒸汽舰船有能力承载更大的负荷。于是,齐国海军得以将部分木质风帆舰的两舷柚木舰壳外包覆10厘米厚的装甲,使得齐国这种“准铁甲舰”防御性能上一时冠绝全球。
随着齐国蒸汽战舰的逐渐成熟,还解决了长期困扰风帆战舰的另外一个问题。
大航海时代以来,舰载火炮的威力已相当可观。进入18世纪后,随着齐国各种火炮技术的不断扩散,炮弹的威力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家的海军中也陆续装备了破坏力巨大的爆破弹。
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战舰尽可能缩小暴露面积,以免被敌方炮弹击中。为此,战舰的干舷就要降到最低,可问题是低干舷的船体加上高高在上的鼓满全帆的桅樯,会造成舰船在风浪航行时重心不稳,这对船只而言是件极危险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