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落人于后,争取在美洲修建更多的铁路。”
随着汉洲本土铁路建设的日趋饱和(内陆大片荒漠几无投资价值),越来越多的铁路公司开始将投资的目光瞄向海外领地,以及南洋诸藩,掀起了又一轮铁路建造热潮。
何也?
除了资本扩张的需求,还有就是产能的过剩。
其实,早在泰平十六年(1720年),国内钢铁产量就已经出现了过剩的现象,铁路、桥梁、机器、五金、军工等基础设施产业和制造行业根本无法消耗每年多达千万吨的钢铁。
即使,许多城市的建筑也在开始大量使用钢筋,但囿于规模不大,对钢铁的消耗量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势下,内阁除了取消钢铁出口限制,还陆续解除了铁路技术的禁止扩散的政策,相继放开了周边海外领地、友好盟国及藩属国的铁路投资许可,以便于国内汹涌的资本输出和过剩钢铁产能的消耗。
至泰平二十三年(1727年),内阁彻底取消有关铁路对外投资的限制,允许国内的铁路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并兴建铁路,以进一步消化国内生产的钢铁。
南洋、大陆、北明、印度、波斯、埃及、奥斯曼,甚至欧洲大陆的法国、荷兰、普鲁士等国家地区,皆有齐国铁路公司的身影。
就连荒僻的美洲和非洲,在两年前就已各自出现了一条长度达两百多公里的铁路,一列列呼啸的机车奔驰在广阔的荒原之上。
通过修建便利的铁路设施,齐国也借机进一步打开了所在国的门户,同时,也提高了物流速度,降低了贸易交易成本,对齐国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