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势 第九章 大坂商人(3 / 7)

实,大坂开港之前,日本就有大量的货币兑换商(高利贷商人),经营货币的存储和放贷业务,许多手头有闲置资金的商人和地方藩国大名会委托这些“经营有方”的商人代为放贷,获取些许资金收益。不过,待齐国人涌进来后,相继设立了数家银行,以资金雄厚,加上其更为专业和更为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逐步获得了不少日本商人的青睐,抢夺了不少货币兑换商的客户。

    而那些前来大阪的齐国商人在与日本当地买办商人做生意时,也会积极要求合作方在齐国的银行开具户头,存入现金,然后通过银行开具的汇票进行商品交易,而不是像日本国内传统模式使用巨额现金。

    经过数十年的习惯养成,不仅众多买办商人接受了这种交易方式,纷纷将大量现金存入齐国开办的银行,就连一些米商、布商、行商也随之效仿之,使得几家齐国银行的业务顿时扩大了十余倍,不仅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还大有取代地方货币兑换商的趋势,一度引得三井越后屋等货币商人的疑忌和恐慌。

    这个时期,日本的货币制度分为:金、银、铜(铜钱)三种。黄金单位为“两”“分”“朱”,一朱金四枚=一分金,一分金四枚=一两金(一两金就是后世日剧中经常看到的一枚小判)。

    银的单位为贯、タ、分。跟金子用一枚衡量不同,银子用重量衡量。银10分=1タ(3.75g),10000タ=1贯(3.75kg)。

    幕府制定的兑换汇率为1两金=60タ银=4000文钱(4贯文)。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汇率常常处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幕府近几十年来,频频改铸货币,使得货币兑换更为复杂,购买东西计算起来特别麻烦。

    在高价购买东西时,江户人习惯使用金,而京都、大坂的商人和百姓却大多使用银。这就使得日本商业活动中需要频繁的兑换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