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扭转瑞典在海上和北德意志的崩溃之势。那一次能够侥幸躲过一场劫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易十四的慷慨和照顾,而不是依靠自己。下一次,瑞典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瑞典根本无力继续将战争打下去,经济上债台高筑,政治上也是腐败低效,维持庞大的帝国更加力不从心。若是削减政府开支,改善财政状况,势必会削弱军事实力;若是继续保持这个环波罗的海帝国,财政就会更加入不敷出,难以支撑。
为此,瑞典试图与丹麦进行关系缓和,双方在秘密条款中提出了某种形式的谅解:即,在十年内,任何一方都要向对方告知与第三方签订的协议,且这种协议不应当针对对方。这一谅解能够达成,需要感谢瑞典国务大臣约翰·于伦谢纳的努力。随后,卡尔十一世与丹麦王室的联姻也是两国关系转好趋势的体现。客观来说,排除第三方势力向波罗的海的渗透并保持两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间的合作(此时的挪威属于丹麦王国),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然而,1680年,于伦谢纳去世后,瑞典的对外政策却发生了转变。在十几年前的大北方战争,两国又一次兵戎相见。
毋庸置疑,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瑞典王国在事实上已经衰落了。在军事方面,表现得最差的无疑是海军。装备落后尚且不论,在大北方战争中,瑞典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指挥官,连续数任舰队司令都没有海军指挥经验。这样的海军在面对新近崛起的俄国海军,舰队也是每战皆败,间接导致瑞典的波罗的海东岸领地的全部失守。
骄傲的卡尔十二世对大北方战争的失败,内心深处是充满了屈辱和不甘。他需要复仇,需要带领瑞典王国重新振作起来,需要恢复昔日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彻底洗刷耻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