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请教道法,时而谈论诗词,偶尔……也试探一下那位的心思。
儿女情长,最是危险。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许宣虽然有些恐惧,但也有一些期待紫竹林一行。
而就在他温书习字、与白素贞纸蝶传情之际整个九州,已然暗流涌动!
科举将至!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这首民谣代表着某些普通人的不甘和怨念。
自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早已沦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中正官的评语不过是为门阀子弟镀金的把戏。
正因如此,科举这根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救命稻草,才显得尤为珍贵。
晋帝作为权谋家即便沉迷炼丹多年,这位帝王也从未放松对科举的掌控。
殿试都要亲自圈点三甲,那些被世家垄断的州试总会“恰好”冒出几个寒门举子——就像精心安排的戏码,让百姓相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
如此才造就了这些年经常出现的经典小故事。
许宣有时候都感慨。
整个世界穿插着各种不属于时代的东西,比如金山寺,比如此时的雷锋塔,比如钱塘的堰堤,还有零零总总的东西,甚至连食材都透着诡异,辣椒、玉米、番薯……这些本该在几百年后才会传入中原的作物,如今却已在市井间流通。
从宗教传播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