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何物?为何悬挂于此?”一名身着粗布衣衫的农夫仗着一把子力气,挤到前排,盯着布帛的眼神炽热。
他目光梭巡,期待能找到那根自小就从长辈口中听说,价值五十金的木柱子。
他没有找到。
农夫有些灰心,抬头望着那两卷从来没有在东门出现的布帛,心存侥幸。
[或许柱子还没有拿来。]
他不识字,不知道布帛和木牌上都写了什么。
不知道,他也舍不得走,迈不开腿,站在原地耐心等待,等待布帛下面身穿狐裘大衣的大人讲解。
像这里等待的大多数咸阳人一样。
咸阳人有自己的遗憾——徙木立信。
当年,商君在集市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柱子,承诺谁能搬到集市北门就能获赏十金。
民众不信,没人人动。
商君提奖赏到五十金。
一人扛起柱子就走,搬到集市北门。
商君立赏五十金。
这个事迹在高层眼中,是商君在民众心中建立了新法的可信度,以五十金取信于民。
可在咸阳民众眼中,什么新法不新法的,那可是五十金啊!
看到商君真的赏了五十金,在场的咸阳人没有不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