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被爱(1 / 2)

在人的内在冰山图的底层,渴望层和自我层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

渴望层包含着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接纳与被接纳等。

所有的言行不是在呼唤爱就是在给予爱。

爱这个话题太宏大了,却也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亲情之爱到友情之爱再到被古往今来歌颂的爱情之爱。

而最被提倡的“无条件的爱”

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但我们是否能给出无条件的爱呢?

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

有许多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己性命的故事。

却不代表无条件的爱。

或许是以往生活时代的局限,曾经在人口红利时代,多子多福,提倡多多生育。

在战争年代,能够活下来就已经很难得了。

渐渐地,出现了教育孩子而非任其自由生长,只愿不饿肚子有衣裳穿的时代已然过去。

当下的教育却并非让孩子活出本性,活出完整的自我。

有些观念前的自媒体作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毕竟是少数人。

能够唤起更多人“爱孩子而非将孩子教育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的意识和觉悟,便是对后代最好的馈赠。

人生而孤独。

她也曾对友情产生困惑,本以为自己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细数朋友时却屈指可数。

因此总不能理解朋友之交遍天下之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与哥哥交流时哥哥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每个人对友谊的定义不同”

仿佛让她明白了一些。

向来觉得过心才算朋友的界定让她觉得与很多人的深度交流不够,所以会觉得孤独。

一边羡慕着一块玩的友谊,一边又秉持着深度交流的初心。

这也许就是朋友屈指可数的原因,知心好友本就不多才是常态。

那友情中的爱呢?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是亘古不变的,一段友情的开始或许是有人主动伸出橄榄枝,再在回应中有了正向循环。

但若是要深度交流,才会现寻找同频人并非易事。

或许在现实中的社交圈中,很难有同频之人,这也就是网络的社交圈愈达,能够满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