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带领人族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他深知大禹留下的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局面,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既有对他寄予厚望的,也有暗中观望甚至心怀不满的。尤其是启及其拥护者,始终是他心中的一块大石。
伯益决定推行一系列新政,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进一步发展人族。他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鼓励商业发展,在各交通要道设立集市,促进物资流通,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交易。
为了保障商业活动的公平公正,伯益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严厉打击欺诈、垄断等行为。
在农业上,伯益推广了新的种植技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适宜的作物。他还组织人力修建灌溉设施,确保农田能够及时得到水源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商业发展政策触动了一些传统贵族的利益,他们长期垄断着部分物资的交易,新政打破了他们的垄断局面,因此对伯益心生怨恨,暗中抵制新政的实施。
而农业方面,新的种植技术对于一些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来说,接受起来存在困难,他们对新政持怀疑态度,导致推广过程缓慢。
与此同时,启在豫州密切关注着都城的动向。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发了诸多矛盾,心中暗自思量。启深知这是一个机会,但他也明白,此时贸然行动并非明智之举。
他一方面安抚着豫州及周边四州对伯益新政不满的势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势力的建设,训练军队,储备物资,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伯益察觉到了启的动向,也感受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压力。他试图通过与贵族们沟通协商,调整部分政策,以缓和矛盾。
同时,他加大了对新政的宣传力度,派遣官员深入民间,向农民详细解释新种植技术的好处,并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启在豫州表面上专注于地方治理,不断提升自己辖区内的民生水平,但内心从未放弃对人族共主之位的渴望。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发的混乱,意识到改变局势的时机或许正在逐渐成熟。
启首先加强了与军队的联系,他经常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不仅亲自指导士兵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关心士兵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赢得了军队的忠诚。
在物资储备方面,启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发展手工业,储备了大量的兵器、盔甲等战略物资。
除了军事准备,启还在政治上积极布局。他派遣亲信前往人族各地,与那些对伯益新政不满的部落首领和地方官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些人或是因为新政损害了自身利益,或是对伯益的统治方式存在异议,他们在启的联络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反对势力。
启深知,要想成功夺取共主之位,仅靠武力和内部反对势力还不够,他还需要获得更多人族百姓的支持。于是,启开始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强调自己若成为共主,将以百姓福祉为首要目标,纠正伯益新政中的弊端,让人族重回稳定繁荣。
他的言论通过亲信和支持者在人族各地传播,逐渐赢得了一些百姓的认同和期待。
然而,启也明白,伯益并非毫无防备。伯益在察觉到启的动作后,加强了对都城的防御,同时也试图分化启的支持者。
伯益一方面对那些被启拉拢的部落首领进行安抚,许以利益,试图让他们回归中立;另一方面,他在都城内加强舆论控制,宣扬自己新政的积极意义,打压对自己不利的言论。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