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东宫。     今天特别热闹。     国子监祭酒丶司业……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众多监生,汇集于此,林林总总,足有千馀人。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如今">     国子监,东宫。     今天特别热闹。     国子监祭酒丶司业……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众多监生,汇集于此,林林总总,足有千馀人。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如今">

第82章 出师不利(1 / 7)

    国子监,东宫。

    今天特别热闹。

    国子监祭酒丶司业……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众多监生,汇集于此,林林总总,足有千馀人。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如今的应天府国子监学生的总人数,已然过万。

    这时代可没有话筒和音响,根本不可能进行万人讲学,只能分场次间错开来,千人已然是极限。

    这第一场的授课对象,都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

    官员自不必多说,监生也非同一般。

    众所知周,监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生,一种是民生。

    官生是官宦之家的出身,受恩荫进的国子监,而民生,则是从地方儒学选拔上来的,要麽就是从落第的举人中择优录取。

    前者可以说是保送,后者则靠本事。

    可话又说回来,若不论品性,只谈文学素养,还是前者要更好些。

    无他,前者不仅吃过见过,而且普遍家境优渥,享受着极好的教育资源,后者虽勤奋刻苦,文学素养却普遍逊了一筹。

    如此现象,还是因为教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亦或说,朝廷普及教育的国策,还未迎来爆发……

    今日来听学的监生,全都是官生。

    当然了,赵贞吉如此安排,可不全是因为官生文学素养相对较高,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