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水泥厂的晨雾彻底散去后,阳光把水泥地面晒得烫,李明踩着散落的水泥熟料,走到物料堆旁的围墙边。
小杨正用黑色磁性粉在围墙瓷砖上轻轻喷洒,勘查灯的光束下,一枚模糊的指纹渐渐显现。
“李队,这里有枚残缺的指印,”
小杨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纹型为箕型纹,仅残留8个特征点,边缘有水泥粉尘污染,推测是嫌疑人攀爬围墙时留下的。”
小孙拿着足迹灯在围墙外的泥土里排查,42码工靴印在泥土中延伸了约20米,突然在一处草丛前消失。
“鞋印在这里出现明显的转向,”
他用标尺测量转向角度,“呈度直角转向,说明嫌疑人在这里停留过,可能是在观察周围环境,或者与其他人汇合。”
草丛里有处新鲜的泥土翻动痕迹,小孙用镊子夹起块沾泥的纤维:“深灰色棉质纤维,长度5厘米,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与围墙砖缝里的黑色纤维成分不同,可能来自嫌疑人的衣物内衬。”
“你觉得这两枚纤维会不会来自同一个人?”
李明蹲下身,看着小孙手里的纤维样本。
小杨摇头,从勘查包掏出显微镜:“黑色纤维是聚酯纤维,常见于夹克面料,深灰色是棉质,更可能来自内衣或毛衣,两者成分和编织工艺都不一样,应该不是同一个人的。”
他顿了顿,“这说明现场可能有两名嫌疑人,一个穿黑色夹克,负责搬运尸体,另一个穿棉质衣物,可能负责望风或开车接应。”
三人沿着围墙外的小路往废料区走,路面散落着废弃的水泥袋和铁丝。
小孙的足迹灯在一处水泥袋旁停下,42码工靴印在这里与另一组37码女士皮鞋印重叠。
“女士皮鞋印是新的,鞋底花纹没有磨损,”
他测量着步长,“55厘米,步宽11厘米,推算身高155-160厘米,与尸体的身高范围接近,但鞋码比尸体的38码小一码,应该不是死者的鞋印。”
“会不会是嫌疑人的同伙?”
李明提出疑问。
小杨凑过来观察鞋印:“皮鞋印边缘有水泥粉尘,但没有拖拽痕迹,步均匀,不像是参与抛尸的样子,更像是路过或短暂停留。”
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