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的技术,“制氢”催化剂是无心插柳的產物,源自製作氢燃料电池时的思维发散。
“还真有这么一回事。”
徐文紧紧握住了韩舒的双手:“我实在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能让堪堪二十的你实现了对该技术的突破。”
嗯::
韩舒略作思索,总不能说是在製作“大蜘蛛”对敌武装中的意外產物,这样对一些研究者是不是太没礼貌了。
“我呼吸道不好,生活在一个重污染的城市,从小就对清洁能源感兴趣,从初高中就在涉猎研究了。那看似偶然的灵光乍现,却是我长达七年的积累。”
“难怪,”徐文禁不住晞嘘感慨,“我就说嘛,老陈说你是三天研究出来的,那未免也太离谱了。”
“那徐教授,您看我是陈述下思路,还是现场给你模擬实验一番”知道了对方的用意,韩舒也不藏著掖著,学术交流本来就值得高兴的事情。
徐文眯起双眼,神情疑惑:“你不打算写成论文,发表在《自然》亦或是《科学》
上它会成为你科研生涯中极其亮眼的一笔。”
“当然,现场实验也不错呀!”他兴奋地苍蝇搓手,掌心中似乎能磨出火。
韩舒总觉盛情难却,最终决定两手抓,一边写成论文发表,一边进行相应的现场实验。
实验室设备齐全,几乎没有要补充的东西。
考虑到徐文教授的研究领域,韩舒大部分口舌耗在了能源催化材料上。
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催化技术承载著八成以上的化工品生產,堪称產业命脉。
但高活性与高稳定性,两者就是鱼和熊掌,在一些研究人员看来,根本难以兼得。
高活性催化剂能大幅提升反应效率,但往往会因为结构崩塌和活性成分流失而快速失活。
活性与稳定兼备,才是催化技术的前进方向,这也是徐文团队当前要攻克的最大难点之一。
韩舒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著,徐文和一眾学生跟在旁边,不时若有所思地点著头。
那负责前门装饰的博土生学长,说不出现在的感觉。
一个大二生给国科大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