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老头上场斗文,多少有点侮辱的意思。
而李二的几个儿子,有一个算一个。
说实话,都不咋地……
太子承乾温文尔雅,但也就温文尔雅了,和曹植那种天生文士没法比。
老四李泰就更不用说了,年纪太小,能有什么文风?
扩地志还没开始编撰呢。
剩下的几个皇子里,唯独老三李恪有点意思。
李二也称赞为其为‘英果类我’。
和魏叔云一样,属于是相貌比较有优势的那种。
不过李恪的血脉不太纯,属于半个杨家后人。
杨家人嘛,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李二用杨妃给前朝旧臣打了个预防针,让他们不用害怕会被清算。
那些前朝旧臣也是‘心有灵犀’,只要杨妃在,他们就不搞事儿。
前隋遗民也是因为这个,唐初时期基本上没有搞什么大事儿。
只要李二能带他们填饱肚子,暴虐奢华的大隋也就内样儿,和他们平民没关系。
李恪这位皇子的定位,也是比较虚浮。
看上去是老三,实际上却是个老末儿。
他不敢,也不能站到其他皇子前面儿。
李二也不会让他有太多出风头的机会。
以免那些前朝旧臣再起心思。
另外。
举办文会,李二肯定不能让心腹大儒给皇子们‘开卷儿’。
人多眼杂,容易被人诟病。
而世家就恰恰相反,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让老一辈给小辈出答案。
甚至可以出钱买文。
毕竟他们属于‘民’的阵营。
只要做的不太过分,就不会有什么事儿。
人家没有功名在身,自然要想尽办法上位,这点任谁都没办法诟病。
而李二的儿子们,起步最低也得是郡王。
你都封王了!还开卷考试抢功名?
要不要点脸?
“所以文会的召开,有益我大唐啊!陛下!”
一顿长篇大论,王珪总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