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汉17(4 / 5)

帝攀出入宫门。梁国当时富足强盛,为诸侯国之首,府库的金钱、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

。他曾修"梁园”,据史书称其为“方三百里”,极其壮观华美。后世许多文人曾到此感慨不已,流连忘返。大诗人李白更是在梁园留住十年不忍离去。梁孝王死后所有宝物都埋入了墓内,史书记载,曹操盗掘此墓时,“得金宝十万余斤,运七十二船”。除此之外,孝王墓内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建筑上的不解之谜。

汉代既无圆规,又无比例尺,石匠们是如何将各个墓室凿得四角垂直且整个墓室南北对称,在公元前100多年,这么规模宏大的石室是如何开凿的等等,这一个个谜题等着后人继续探索。[

寝园。梁孝王寝园遗址在保安山的周围皆有陵墙,南墙位于保安山南山脚柿园村北,东墙位于梁孝王慕口东200米处,北墙位于山城集南,西墙位于保安山西侧,因开山采石受到破坏。从其走向看是依山势而建,围绕山体一周。在梁孝王和王后墓之间东侧的台地上有陵寝建筑基址,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

1992年9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基址进行了发掘清理,1994年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建筑基址内主要建筑的四面是用石条垒砌的石墙,西墙保存较好,北墙仅存石基础,东南墙仅存墙迹。陵寝的主要建筑基址有大门、照壁、回廊、前庭、主殿、配房、天井、寝殿、庖厨等。整个寝园建筑基址以殿、堂、院、室为主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这在以往发掘的汉代诸侯王陵墓中是十分罕见的,对研究西汉时期王宫建筑提供了依据“寝园”是由秦代的寝殿发展而来的。

寝园基址均为青石砌成,主殿前后还保留有青石台阶。在寝园内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生活用具如盆、瓮、碗、凯等,还有半两、五铁钱。特别是出土大批模印“孝园”文字的筒瓦,说明是专为梁孝王陵园建设而烧制的。西汉自景帝开始,在帝陵后陵都筑有陵园,这应是宫城的缩影。汉早期的寝园就在陵园内,位于陵墓的附近,应属于陵墓的主要礼制建筑,又称为陵寝。寝园主要用于祭祖,亦即所谓侍奉墓主灵魂日常起居的住所。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又有祭祀的习俗,此寝园的作用一是派专人守护防止盗掘陵墓。二是守陵者每天奉衣食对亡灵祭祀。三是其后代在梁孝王或王后忌日和其他时间来此祭祀时提供住宿、饮食起居等。

刘参(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162年)西汉代孝王,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代王藩系从此肇基。代王刘参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因此刘参在文帝时并不得宠,他的藩国势力也较小,在汉代的诸侯王国中基本上不起很大的作用。刘参前后为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谥为孝王。刘参死后,由他的儿子刘登继任第二代代王。代孝王参初立为太原王。四年,代王武徙为淮阳王,而参徙为代王,复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故。五年一朝,凡三朝。十七年薨,子共王登嗣。二十九年薨,子义嗣。

元鼎中,汉广关,以常山为阻。徙代王于清河,是为刚王。并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子顷王汤嗣。二十四年薨,子年嗣。元始二年,新都侯王莽兴灭继绝,白太皇太后,立年弟子如意为广宗王,奉代孝王后。莽篡位,国绝。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