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楚国历代君主9(3 / 8)

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他告诫子木:"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他希望楚国统治者勤赏、畏刑、恤民,实行礼治,再不要滥刑逼使大夫逃往他国。

蔡声子的话剌痛了子木和楚康王,使他们不能不感到忧虑,转而考虑与晋弭兵。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自鄢陵之战后,国内政局不稳,盟国不堪忍受沉重的需求勒索,离心日显,都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都想息兵罢战,把原来的弭兵运动变成现实。

宋国地处楚晋两国中间地带,担任执政的向戌敏锐地洞察到了楚康王和晋定公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了弭兵罢战已是大势所趋势的信息。由于与晋国赵文子,楚国楚令尹子木都有交情,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推动两国走上和平之旅的道路。

楚康王十四年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他先来到晋,提出弭兵问题,晋国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到了楚国,楚国考虑再三,虽认为楚晋结怨太深,一时难以和平相处,但还是同意一试。

至齐,齐人先犹豫,后考虑到晋、楚均同意弭兵,又怕失去民心,也就同意了。其他国家自然极力赞同。

这年5月,楚、晋、滕、邾、齐、鲁、卫、陈、蔡、郑、曹、许等国政要受宋国向戌之邀,齐聚宋都商丘蒙门东北门,共商和平大业,欲订罢战盟约。

既为和平大会,各国所带之军都以篱笆为墙,不再挖沟,设垒,以示友好。与会国家虽然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晋、楚两个大国的态度。经向戌反复斡旋,晋、楚终于达成初步协议:各国罢战,晋楚并霸,"晋楚之从交相见"。

规定晋的盟国必须朝楚,楚的盟国也要朝晋,奉晋、楚为共同霸主。由于秦、齐亦大国,所以规定秦不朝晋,齐不朝楚。而邾、滕分别为齐、宋附属国,故不与盟。百年宿怨,一会即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盟会期间,楚晋双方明争暗斗,气氛曾经十分紧张,差点引起火并。晋人见"楚氛甚恶,惧难",甚至作好撤退准备。

在歃盟时,"晋、楚争先","楚人衷甲",各不示弱。最后,晋国由于志在早日弭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www.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