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边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朱元璋此意,便想看看是否有人能提出高明之策。】【结果,黄观伏案疾书对策,强调两点:】
【一是“蛮夷悍诈顽冥难以仁义结,宜乘华夏兵力之强以扫荡芟夷,而乘机之图不可罢”】
【二是“宜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而远戍之兵不可绝”。】
【黄观一双锐眼,分析利弊。】
【所陈之策据实而论,十分契合明太祖心思。】
【于是,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御笔钦点黄观为当朝状元郎。】【授官翰林院修撰,并在之后,托付辅佐太孙朱允炆。】
【至此,黄观正式集齐了小三元+大三元,成为了绝无仅有的“六首”。】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眼中爆发出一团精芒。
此人所提出来的御敌之策,与他心中所想一般无二!可见,黄观能高中状元。
靠的是注重时论的真才实学,而非泛泛浮文。更不是那种读死书的穷酸书生。
朱标振奋道:“爹,此人是一位治世之能臣!”“要不要,我现在就将其请来金陵?”
朱元璋刚想答应,却忽然摆了摆手。
“且慢,还是让他一级一级考上来吧,也算成就他一个千古六首之美名。”
“爹深明大义!”
朱标不由得对朱元璋敬佩。
【在科举史上,一共出现过15个大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这已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毓秀天成之人,塔称传奇。】
【但是,黄观却曾集齐了大三元+小三元的案首。】
【有人曾查阅1300多年封建科举史,发现仅有两人号称“六首状元”。】
【另一人是晚了将近三百年的清乾隆年间苏州人钱棨,而且钱棨还不是连中。】
【黄观这一壮举,被后人写成一联贴在“黄公祠”中:“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可以说,黄观在科举成就上,真乃是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人。】
“文曲星下凡也不过如此!”
“六元及第,我家祖坟冒青烟了都做不到此种地步。”历朝历代的古人们,即便不是学子,也对此人异常佩服。
更多正在科举这一条通天梯上,艰难攀爬的学子们。
将黄观奉为祖师爷。
请人雕刻出他的塑像揣在身上。
希望能沾一沾这千年科举第一大佬的福气。
更有甚者。
各个朝代位面的大家族,在府邸暗中修建“黄公祠”。以此来为家族学子保驾护航。
【入了朱元璋法眼的黄观,以状元身份进入官场之后,也是仕途亨通,青云直上。】
【先是在翰林院任从六品修撰,随后历任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在六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已经升任礼部侍郎(正三品)。】
【六年升七级,堪称火箭式干部。】
【也正是在这一年,黄观上奏朝廷恩准,恢复了原来的黄姓(之前一直都是叫许观)。】
大宋仁宗位面:
流连于风月之所的柳永。此刻偎红倚翠,揽玉闻香!
尽尽管现在他一首词,便可让一名普通江南青楼女子。成为名冠江南的花魁。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可只有柳永自己心中知道。科举,乃是他永远的痛。
望着黄观这一条辉煌之路,柳永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