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首要问题是煅烧设备。现有的陶釜根本无法承受所需的高温。赢昊和鲁午商量后,决定在院子角落里,用耐火砖(一种相对耐烧的土砖)垒砌一个简易的竖窑。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垒窑的工艺同样需要摸索。
好不容易,一个歪歪扭扭,看起来不太牢靠的小窑炉总算砌成了。赢昊找来一些石灰石和普通的粘土,按照印象中的大概情况进行混合。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煅烧。点燃柴火,投入混合好的料块,窑炉开始冒出滚滚浓烟。赢昊和鲁午紧盯着火候,不断添加木柴,试图提升温度。
然而,古代的柴火窑炉,温度极限有限。连续烧了几个时辰,投入的料块虽然被烧得通红,甚至有些开裂,但远远达不到使石灰石分解(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需要约900℃以上)、并与粘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钙等矿物的高温(需要1450℃左右)。
几天下来,试验了多次,耗费了大量木柴,得到的只是一些半生不熟、颜色不匀的烧结块。有的轻轻一捏就碎,有的虽然硬点,但遇水后毫无反应,根本不是赢昊想象中的那种能和水发生水化反应、凝固硬化的“水泥”。
“温度不够……始终温度不够……”赢昊看着又一炉失败品,眉头紧锁,喃喃自语。窑炉的火焰看起来旺盛,但热量分散,无法集中达到所需的高温。浓烟不仅效率低下,还引来了附近官署的抱怨,说天工苑整日乌烟瘴气,有碍观瞻。
鲁午抓了一把烧出来的、勉强算是“生石灰”的块状物,放入水中,只见它慢慢崩解散开,并没有产生剧烈的放热反应(纯度高的生石灰遇水会大量放热),更谈不上凝固。“公子,此物……似乎与寻常石灰无异,甚至品质更差。恐非公子所言那等‘神泥’。”
挫败感再次笼罩了天工苑。造纸的成功带来的喜悦,被水泥研发的艰难冲淡了不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