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权制衡的三角结构,构筑了大唐朝廷稳健异常的朝政制度。
而三省的最高长官,按照通俗上的称呼来讲,都属于宰相。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门下侍中,以及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三个官职是实权派官职的顶峰。
但在实际操作上,于这个基本的结构编制,却又迥然不同。
由于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兵变之前,所担任的官职就是尚书令。
因此在他即位之后,满朝文武谁也不敢接受这个官职,这也就导致尚书令成了虚职空设。
而尚书省事实上的最高长官,就是尚书左仆射,也就是房玄龄现在所担任的职务,故而房玄龄被称为房相国。
而另外两省也同样有这样的情况。
由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这两个官职所掌握的权力实在太大,所掌握的权柄,有时候甚至可以动摇朝政。
因此贯穿整个大唐,历代皇帝极少有设置这两个官职的。
也就导致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和尚书令一样成了事实上的虚职空设。
在这种情况下,中书省的实际长官,本应该是二号人物中书侍郎。
整个唐朝前中期,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的,中书省实际一把手都是中书侍郎,也就是事实宰相。
但整个唐朝前中期,唯有李世民这儿是个例外,仅限于贞观前几年。
由于李世民登基不久,天下百废待兴,贞观元年更是一度将长安官员数量锐减到了六百多人。
因此尽管三省六部制的基本构架已经搭建起来了,但只有尚书省是最成熟的,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还只有个半拉架子。
此时压根就没有中书侍郎,李世民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担任这个官职。
不仅如此,连中书舍人都没有满配的六位,加上李百药也就三个而已,在这三个当中,李百药是最牛逼的。
不仅资历最老,是横跨两朝四帝的顶级老油条,同时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
所以综合以上一切因素,也就导致了现在这个情况。
这位中书舍人李百药,以五品官的身份,担任了中书省事实上的一把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