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总而言之,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锐意进取的才是少数,大部分官员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改革者,都会感觉到先易后难的问题。
在苏泽总结,历史上改革者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因为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改革的都是大家有共识的弊政,这时候是群情响应,上下一心。
但是改革深入之后,改革者就要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了,这时候改革就遇到了阻力。
可这个时候就算是有阻力,也有几个明确的对手,也就是所谓的“反对派”,改革者可以打倒反对派,继续强硬推动改革。
如果渡过了这个阶段,改革者差不多就站在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对立面了。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境况,到处都是阻力,政令始终不通畅,但却不知道阻力来自何方。
这时候已经连一个重拳出击的对象都没有了。
历史上的改革者,大部分也就只能完成第一个阶段,能进入第二阶段的都寥寥无几。
在苏泽看来,这场大明的改革还在第一个阶段,但是京营问题已经隐约是第二阶段的问题了。
京营断尾求生,张百户“暴毙身亡”,夏忠孝被诬陷的案子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兵部上下都觉得很气馁,本以为夏忠孝是个突破口,却没想到京营的动作也很快,下手竟然这么快这么狠。
曹邦辅终于明白,为什么京营的弊政能